高楼米线这一非遗技艺在数字化技术的浪潮下迎来焕新。通过3D建模技术,原本普通的米粒发生了令人惊叹的转变。往昔只能靠传统手工呈现出的高楼米线作品,如今在数字化的助力下有了新的表达。那一粒粒米粒,在3D建模神奇的构建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生命,摇身一变成为了“水嫩大白菜”,无论是叶片的纹理还是整体的鲜活感都被精准地呈现出来。这不仅让非遗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生动化,还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高楼米线,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日前,在长乐古槐镇高楼村,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锐借助3D建模及3D打印数字化技术,推出了一系列植物造型高楼米线作品,颇受欢迎。
这棵“白菜”就是高楼米线作品。
近日,记者来到陈国锐工作室时,他正在组装虎皮兰造型的高楼米线作品。只见他从桌面上的一个篮子内抓取了几片已用米粒粘好的绿色叶片,将它们固定在花盆中,一盆逼真的“虎皮兰”就制作完成了。
据相关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至民国时期,高楼米线作品主要是农历正月时,人们在祠堂祭祖时使用,多为平面图形或架子床、方凳等几何造型。以前,受技术限制,这些作品无法上色。
如今,陈国锐找到了两个“新帮手”——3D建模及3D打印数字化技术,应用了新技术,就可以做出植物造型的作品了。
陈国锐在电脑前为记者演示新技术的应用。“你看,现在我们直接就能模拟出各种造型的高楼米线,需要米粒以哪种纹样粘连,在这上面都能实现。”陈国锐说,使用3D建模技术后,高楼米线的造型一目了然,相对复杂一些的,还可应用3D打印技术将其打印出来,经评估后效果不佳的,前期便可筛除,这样一来,节省了许多时间。
如今,陈国锐制作了虎皮兰、莲花、白菜、向日葵等多种植物造型高楼米线作品。(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吕灿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