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袁冬洋关注水域安全保障问题,提出设置救生设备点这一重要举措。在许多水域,如河流、湖泊、海滨浴场等,意外溺水事件时有发生。袁冬洋委员深知救生设备及时到位的重要性。设置救生设备点,意味着在危险水域周围合理布局存放救生圈、救生绳、急救箱等救生资源。这一举措不仅能够在关键时刻为落水者提供救助的可能,提升救援的及时性,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有助于全方位提升水域的安全保障水平,让市民在水域附近活动时多一份安心。
福州河流纵横交错,在美化城市环境与调节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政协委员袁冬洋建议在福州市河流流域地区设置救生设备点,进一步提升福州水域安全保障水平。
袁冬洋表示,福州城市早期规划对河流的水利功能与景观打造投入较多。目前增设救生设备面临选址难、安装不便等问题,一旦发生落水事故,现场往往缺乏必要的救生设备,给救援工作带来不便。
市政协委员袁冬洋。记者 叶诚 摄
袁冬洋建议,要合理规划布局,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考察河流周边,确定救生设备放置点。建议选择人员密集的河岸、码头、桥梁附近及落水事故高发地段作为救生设备点,按一定间隔距离进行设置,配置存放救生圈、救生衣和可伸缩救生杆等救生设备,并确保设备的质量与适用性。
针对各点位救生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袁冬洋建议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救生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每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救生设备没有损坏、老化、丢失等情况。同时,设立维修基金,用于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
袁冬洋还提出,在河流周边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标识上注明救生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他表示,可以利用社区活动、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等多种渠道,向市民普及河流安全知识以及救生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福州晚报记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