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该让孩子用AI“不劳而获”?
创始人
2025-02-11 21:42:09
0

《关于孩子是否能用AI“不劳而获”的思考》

在当今时代,AI技术蓬勃发展,它为孩子获取知识提供了便捷途径。然而,让孩子用AI“不劳而获”是不应该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探索、学习与积累的过程。如果单纯依赖AI获取答案,他们将失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获取若缺乏自身努力,如同建造空中楼阁,根基不稳。但AI也可成为有益的辅助工具,比如引导孩子去思考AI给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完整,从而促使孩子深入学习,而不是直接用它来替代自己的思考与努力。


01

“想让初中孩子接触AI,但又害怕他用AI写作文,写数学不劳而获,咋整?”

上面这个问题是在前天直播的时候一位伙伴提出的问题。

先听听小伙伴们的意见:

大家可以先在视频号听听圆方的回答:

圆方当时回答说:

假设你是生活在清末的一个小农家庭,你种地,你媳妇织布,你媳妇每十天能产出一米的布匹,但是你孩子可能去了城市了解到,现在有织布机,用原来1/10的体力,就可以每天收获十米的布匹。

你看到这个机器的时候,你会不会害怕?担心你孩子用完这个机器之后,他就花这么一点点力气,他就获得这么多成果,他是不是“不劳而获”?

其实这个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因为时代是不可阻挡的。而你再逼着你的孩子不用新的技术,非要用上个时代的这种能力,我觉得没有意义。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和AI去协作。

比如一个老板给下属说,“帮我去做一个市场报告”,你觉得这个老板会在意这个报告是AI写的,还是这个下属亲自写的么?

这个老板会在意这个报告写的好还是不好!

其实这个时候考验一个人的是什么?考验一个人的是一个人的判断还有审美。

可以理解为“AI无法判断人的爱好,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作为一个人,应该能够判断事情的对与错的”

所以使用AI绝对不是不劳而获,而是我们要对AI所生成的东西进行判断,这可能就是人的价值。

AI所说的话,所生成的内容,可能未必是符合需求的,我们需要去判断。

再延伸的说一个观点:有了AI之后,相当于我们所有人都变成了领导。

在过去我们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当过领导,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被领导。

有了AI之后,相当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变成领导,我们要学会如何去管理你的“员工”,我们的“团队”,我们的这些AI智能体。

所以更要教会孩子,把这些用好,而不是说你不能用,你必须自己干。这是没有意义的。从这个时代的趋势上来看,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思维:

一个孩子,他很认真的的用AI写了100篇作文(然后挑出来10篇),跟他自己吭哧吭哧自己写了10篇作文。那么肯定是用AI写的100篇,让他的能力提升更快。

02

若将人类文明比作一场接力赛,每一代人的使命不仅是传递火种,更要学会在技术爆炸的浪潮中重新定义“奔跑”的姿势。

当蒸汽机取代手工纺织时,人类并未因“体力劳动贬值”而退化,反而催生出工程师、设计师等新职业;当计算机取代算盘时,珠算高手们的焦虑最终转化为编程能力的跃迁。

而今AI带来的变革,本质上是将人类从“重复性规则执行者”推向“复杂系统指挥官”的升维挑战。

以作文写作为例,过去的教育强调“字词积累—结构模仿—主题创新”的三段式训练,本质上是在培养一台精密的“文字复刻机”。

但当现在的AI能在3秒内生成百篇不同风格的范文时,继续要求孩子“闭卷苦写”无异于让马车夫与高铁竞速。

真正的破局点在于:将AI变成思维的“脚手架”。例如,让孩子用AI生成10篇议论文框架,通过对比论点逻辑链的强弱,训练其批判性筛选能力;或要求AI根据同一主题创作诗歌、剧本、新闻稿等多体裁文本,引导孩子分析表达形式与受众认知的关系。

这种“指挥家式学习”反而比传统模式更贴近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毕竟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独自完成所有环节”,而在于“精准定义问题,高效配置资源,创造性整合输出。

03

而与AI共处绝非简单“工具使用”,而需要构建全新的能力生态。从马斯克脑机接口实验室到OpenAI的强化学习系统,顶尖科技团队早已揭示:

人类与AI的最佳协作模式=战略洞察×伦理校准×情感共鸣。

那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在这三个方面去进行实践呢?

战略洞察:从“解题者”到“出题者”。

当AI能解微积分方程时,教育的重心应转向“如何设计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比如让孩子用AI模拟城市交通流量数据,自主发现“红绿灯间隔优化”与“碳排放降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再提出验证方案。这种“问题建构能力”才是超越算法复现的深层思维。

伦理校准:在混沌中锚定人性坐标。

AI生成内容中潜藏的价值观冲突(如环保主义与工业发展的对立),恰恰是培养思辨能力的绝佳教材。可引导孩子用不同AI模型分析同一社会事件,比较其立场偏差,进而讨论“技术中立性”的边界。因为“冷冰冰的算法世界里,人性的温度才是教育的终极灯塔。

情感共鸣:机器无法复制的“心灵带宽”。

AI能模仿李白写诗,却无法体会“举杯邀明月”的孤寂;能推算最优营销策略,却难以捕捉消费者潜意识中的情感共振。通过戏剧创作、田野调查等沉浸式体验,让孩子理解: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永远来自对他人处境的共情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04

回望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引发“人的异化”恐慌,但最终人类总能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照见教育痼疾的明镜——它逼迫我们反思:究竟要培养“记忆硬盘的增量”,还是“思想星空的拓荒者”?

就像19世纪纺织工人转型为机械工程师的故事,今天的孩子也终将明白:使用AI写作不可耻,可耻的是放弃思考的权利;借助算法不可怕,可怕的是沦为算法的提线木偶。

唯有教会他们以“领导者的胸怀”驾驭AI,以“哲学家的敏锐”审视输出,以“艺术家的激情”重塑结果,才能真正实现爱因斯坦所说的——

“教育,是忘记学校所学后剩下的东西。”

相关内容

今年以来福州机场口岸出入境...
今年以来,福州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 100 万人次,这一数据彰显...
2025-08-07 00:03:50
开门红!中国U20女足6球...
开门红!在激烈的足球赛场上,中国 U20 女足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与...
2025-08-06 22:33:23
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主场活动...
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主场活动——海峡青年连心汇在福州盛大举办。此次活...
2025-08-06 21:03:44
“走进政协·台湾青年说”5...
“走进政协·台湾青年说”5 日在福州隆重举行。这一活动为台湾青年搭...
2025-08-06 20:34:00
松鼠囤粮被“抓包” 网友:...
一只可爱的松鼠正在忙碌地囤粮,它那圆滚滚的小身子在树干间穿梭,爪子...
2025-08-06 20:03:56
千城百县看中国丨福建:福州...
“千城百县看中国丨福建:福州三条簪”。福州的三条簪,宛如时光的印记...
2025-08-06 19:33:59
福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高朋芬...
福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高朋芬博士当选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2025-08-06 19:03:53
福州文物“四普”全面开启三...
福州文物“四普”全面开启三级联审,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此次...
2025-08-06 18:33:41
2025年普通类高职(专科...
2025 年普通类高职(专科)提前批征求志愿将于 8 月 7 日开...
2025-08-06 18:03:55

热门资讯

今年以来福州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 今年以来,福州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 100 万人次,这一数据彰显了福州作为重要口岸的繁忙与活力。从...
开门红!中国U20女足6球大胜... 开门红!在激烈的足球赛场上,中国 U20 女足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与拼搏精神。面对叙利亚队,她们如同一...
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主场活动海峡... 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主场活动——海峡青年连心汇在福州盛大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众多海峡两岸青年,他们满怀...
“走进政协·台湾青年说”5日在... “走进政协·台湾青年说”5 日在福州隆重举行。这一活动为台湾青年搭建了与政协近距离接触、交流的平台。...
松鼠囤粮被“抓包” 网友:这下... 一只可爱的松鼠正在忙碌地囤粮,它那圆滚滚的小身子在树干间穿梭,爪子紧紧抓住坚果,仿佛生怕它们会溜走。...
千城百县看中国丨福建:福州三条... “千城百县看中国丨福建:福州三条簪”。福州的三条簪,宛如时光的印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精致的...
福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高朋芬博士... 福州爱尔眼科医院院长高朋芬博士当选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这是一项极具意义的成就。高朋芬博士...
福州文物“四普”全面开启三级联... 福州文物“四普”全面开启三级联审,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此次联审工作涵盖广泛,从市级到县级再到...
2025年普通类高职(专科)提... 2025 年普通类高职(专科)提前批征求志愿将于 8 月 7 日开启填报。这是考生们获得高职(专科)...
灾难性内爆,多名全球富豪深海瞬... 近日,一场灾难性的内爆事件震惊世界。在深海区域,多名全球富豪在瞬间遭遇不幸。那是犹如噩梦般的一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