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评说|AI 成赶作业“神器”怎么办?》
如今,AI 已悄然成为部分学生赶作业的“神器”。一方面,它能快速生成各种作业内容,为学生节省时间。但另一方面,这也引发了诸多问题。若过度依赖 AI,学生将失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业也失去了原本提升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学校和家长需警惕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AI,让其成为辅助学习的工具,而非偷懒的手段。同时,教育体系也应不断探索,提升作业的质量与价值,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真正获得成长。
一秒钟写成一篇高分作文,半分钟生成一套试卷答案……随着DeepSeek爆火,今年寒假,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依赖DeepSeek完成作业。一时间,“DeepSeek成赶作业‘神器’”等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榜,引发热议。不少家长不禁担忧,这种“快捷方式”究竟是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还是潜在的教育危机?
用AI应付寒假作业,看似走了捷径,实则是在学习道路上南辕北辙。学习本是知识积累、思维磨砺、意志锤炼的过程,但部分学生跳过思考过程,直接将作文题输入软件一秒成文,数学题依赖AI一键求解,这种行为本质与“抄答案”无异,背离了写作业巩固知识、训练思维的初衷。当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简单的指令输入,学习的意义便大打折扣。
长期依赖AI解决问题,看似方便,却可能错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中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健全,若将学习过程“外包”给AI,可能造成思维碎片化、创造力削弱。有教师发现,AI生成的作文虽结构工整,却缺乏情感与个性;数学解题步骤看似严谨,却掩盖了学生的逻辑盲区。这也提示我们:技术若脱离人文引领,或将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阻碍。
但AI绝非洪水猛兽,与圆规、三角尺一样,它只是一种工具,只要合理运用,就能成为提高学习质量的“帮手”。事实上,AI海量的知识储备,能够为学生输送丰富的信息,帮助他们突破认知、拓宽视野;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为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因材施教。我们有理由相信,AI可以成为教育的得力助手,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而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发力。
去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坚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强调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学校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规划人工智能课程,从感知体验到理解应用再到项目创作,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同时,将教育评价体系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督促学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AI素养,灵活运用AI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如借助AI设计互动式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作业布置上,多设置开放性、探究性题目,让作业逐渐从“知识重复”向“思维训练”升级。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使用AI的榜样,发现孩子过度依赖AI时,应耐心沟通,让孩子明白AI只是辅助工具,思考和努力才是学习的核心。与孩子一同探索AI的正向应用,如利用AI启发创意、收集整理资料等。
技术浪潮不可逆,但人工智能教育需“以人为本”。AI时代的教育革新,要拥抱技术,更要以智慧驾驭工具,唯有让技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方能实现“AI赋能教育”的初心。未来,如何在“辅学”与“育人”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对教育工作者智慧的长久考验。(傅亦静)
上一篇:马尾夜间招聘会“出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