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农民群体一直默默耕耘,却长期缺乏足够的声音表达。然而,如今这一局面终于迎来了改变。那些致力于为农民发声的人,如深入田间地头的基层干部,他们用心倾听农民的诉求,将农民的心声传递到各个角落;还有那些关注农业发展的学者专家,以专业的知识和视角,为农民的增收致富出谋划策。他们共同成为了中国农民的代言人,让农民的利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也让农民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拥有了更加坚实的依靠,他们的努力正在为中国农村的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
彭远文的最新文章,驳“农民有地无需涨养老金”:是“农民有地”还是“地有农民”?推荐大家看看。
彭远文这篇文章尤其值得一读,因为是在真诚、坦率地谈论重要而基本的问题。这一点比我强很多。
他的系列文章和视频,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应该把农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个月800元,让农民真正拥有地权。
这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问题,但是这些年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了。
一个原因是这些主张看上去没什么希望,慢慢媒体也就不再关注;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缺乏自己的代言人。
谈到这一点我个人很惭愧。我自认为是了解农村的,也写过一些关于老家的文章,但是数量很少,而且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问题的解决”,没把这当成是自己的责任。
看一下舆论场上关于农村的话语,无疑是让人遗憾的:
温铁军和他的追随者,是谈论三农问题的主流,他们的核心主张是“农村作为蓄水池”,其实是主张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他们赞美农村的牺牲,本质上是不怀好意。
一些年轻的、农村出来的思考者,受左翼思想影响,批判和仇恨资本。他们来到城市,发现社会不公,这种批判立场距离农村非常遥远。
每到新年季的“还乡文学”,主调是伤感,但是这些年就连这种伤感也逐渐消散了。
农村和农民缺少自己真正的“代言人”。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乡村子弟,都会到城市生活,他们遇到新的问题,慢慢会远离家乡,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也包括心理和问题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大家都应该感谢彭远文。前两天我看孙旭阳老师(他曾写过很多出色的和农村有关的新闻报道)说,“彭远文是在帮大家的父母讨薪”——这话非常精准。
讨薪就是要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帮人讨薪”就是真正的代言。彭远文的视频号和抖音号,开始有很多来自乡村的关注者,这种联结是真实的,也让人感动。
彭远文自己就来自乡村,父母也在老家生活。拥有发声的能力,也有发声的意愿,这至关重要。他曾在多家媒体工作过,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个体。
这是70后、80初一代乡村子弟的代表。他们“回不到农村”,但是却仍然没有忘记农村。他的文章显示发布地是在加拿大。获许只有如此,他才能更清晰、坦率地表达。
不管如何,对“我们的父母”一辈来说,这是一种幸运。也许这种呼吁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让“问题”呈现出来,也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