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胖子相对较少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饮食结构较为健康,他们普遍喜食鱼类等富含优质蛋白且低脂肪的食物,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较高,能有效控制热量摄入。其二,生活方式注重运动,日本城市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人们步行和乘坐地铁、公交的时间较多,同时学校和社区也鼓励人们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如棒球、剑道等,使得人们保持着较高的运动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日本胖子的数量相对较少。
到日本旅游,你会发现一个挺特别的现象:不管是在地铁里,街道上,还是便利店门口,大多数日本人都是身材苗条、走路轻快的样子。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常见到肚子大得顶起上衣的那种“幸福肥”。站在东京车站前看一下从车站里走出来的日本上班族,你一定会惊叹:“日本怎么胖子这么少啊?”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肥胖往往会成为不少中年人的“副产品”。而日本早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经济繁荣、食品充足,却依旧保持着“瘦子王国”的形象。这背后,当然不是因为日本人天生就“瘦命”,而是有一整套深藏在生活细节里的文化、制度和习惯,在默默地控制着体重。
首先,从吃开始说起。
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他们保持身材的关键。你在日本的便利店、超市、餐厅里,很难找到那种油脂横流、分量超大的“重口味”食物。多数便当是米饭加上一点鱼、肉,再搭配几样蔬菜或者腌菜,分量恰好填饱肚子,却不会撑得难受。哪怕是最普通的一顿拉面,汤再浓,也会配上葱花、海苔、竹笋,起到“中和”油腻的效果。
而且,日本人讲究“少量多样”。一家家庭主妇做的一顿饭,可能会有七八样小菜,每样只是一小口,却让你尝遍山珍海味。这样的饮食方式,不容易暴饮暴食,也让身体摄入的热量自然被控制在合理范围。
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还提倡“腹八分目”——吃到七八成饱就可以了。这种节制的观念,几乎从小灌输给每个孩子。那种“多吃点”、“吃饱才有力气”的热情,在日本是听不到的,就像日本人聚餐喝酒,没人干杯劝酒,除非是你自己想把自己放倒。日本人的餐饮,更多的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温和。
当然,这也和日本的生活节奏有关系。你要是在东京上下班高峰期挤一回电车,就会明白,日本人真的是靠双腿在生活。很多人每天通勤得步行两三公里,从家走到车站,再从车站走到公司。即便是公司职员,午休时也会出门走个十分钟,找家便当铺买午饭,而不是点个外卖坐等送来。
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街上七八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但他们并不宅在家里。清晨去公园散步、种菜、爬山、做志愿者,这些“动起来”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保持着代谢的活力和身体的轻盈。一个70岁的老太太能骑着自行车去买菜、回家煮饭,是在日本常见不过的场景。甚至还有90多岁的老太太每天坐公交车上班,或者自己还经营着一家小酒馆,每天在店里忙前忙后,让自己的生活,始终保持着一种运动状态,而不是整天坐在麻将桌前一动不动。
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日本社会对“胖”的一种潜在压力。
日本虽然是个讲礼貌、重规矩的社会,但对外形的“隐性要求”却一点不低。你穿着邋遢出现在公司,可能不会被明说,却会被冷眼旁观。你若身材发福、走路喘气,也很难不感受到周围目光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年轻女性,几乎从中学生开始就会互相比较体重、控制饮食,甚至不少公司招聘时,会在意应聘者的身材是否“得体”。
参加学校运动会,还会发现一个挺震惊的现象:小学生也在比谁瘦。操场边的妈妈们,聊起孩子的身高体重,常常带着一点炫耀:“我们家孩子才30公斤!”好像谁家孩子瘦,就是谁家更自律、更优秀一样。虽然这种文化有时也会造成压力,比如饮食障碍的问题,但从整体来看,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约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防胖”的作用。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对肥胖问题的管理,也体现了制度的力量。
2008年,日本推出了一项名为“Metabo诊断制度”(代谢综合症诊断制度),要求4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必须接受腰围检查。男性腰围不能超过85厘米,女性不能超过90厘米。如果超标,公司和个人都可能被劝导、被要求接受健康指导,接受治疗。虽然这项政策在海外被讥讽为“管得太宽”,但在日本,却成了一种全民健康管理的机制。
你要是去日本的公司看看,大多数职员的体重确实都控制得不错。毕竟,每年体检的报告,是会发到公司那边备案的,人事管理也包括了对员工的健康管理。
当然,时代在变化。日本的年轻人也开始吃得更多元、生活节奏变快,一些便利店的高热量食品、肯德基与麦当劳等洋快餐也越来越受欢迎。但是,整体的健康文化还在延续。这也许就是日本社会的“自我修复力”——哪怕有些西式生活方式进入了,他们也会逐步调整、吸收,最后融入一种更平衡的节奏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