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争的漫长历程中,苏-34 战机饱受争议却又不可或缺。历经三年战火洗礼,其作用逐渐清晰。苏-34 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能精准打击敌方重要军事设施和地面目标,为己方部队开辟道路。其独特的双座设计便于机组协同作战,提升了作战效率。尽管在一些方面存在争议,但事实证明,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没有苏-34 这样的先进战机,己方的地面进攻将面临巨大阻碍,它对战争的走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月中下旬,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发布最新消息称,又向俄空天军移交了新一批的苏-34战斗轰炸机,这也是今年交付的第1批。俄乌战争打满3年后,尽管苏-34饱受质疑,甚至在战争前期损失惨重,但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依然为其分配了大量资源,使其产能获得了稳定提升。可见苏-34绝不像很多人贬低的那样毫无用处,相反早已成长为了俄罗斯空天军的中流砥柱。
▲俄罗斯新生产的苏-34,图片来源:网络
苏-34战斗轰炸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45~50吨,安装了两台土星公司制造的AL-31FM1涡扇发动机,最大速度高达1.8马赫,作战半径1100公里,可以携带12吨的弹药。虽然配备了一门30毫米的GSh-30-1机炮,但在现代化的超视距空战中基本没有用武之地。苏-34的强大主要依靠全身多达12的外挂点,不管是俄军主流的空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反舰导弹、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各种铁炸弹等全能携带。如果非要给苏-34找一个相近的角色,那它大概就相当于欧洲的“狂风”和美军的F-15E。苏-34的明显弱点是第4代战斗机,不具备很强的隐身能力,但它的航程高、速度快、载荷能力强,因此在俄罗斯空前军中仍属于不可或缺的角色。
▲苏-34,图片来源:网络
苏-34之前之所以饱受诟病,主要是来源于几个方面。第一,苏-34采用并列双座设计,机头扁平修长,因此有一个绰号为“鸭嘴兽”。巨大的机头空间增加了乘员的舒适度,甚至因此能配备微型厕所和厨房。其中右侧的飞行员主要负责领航和武器系统操作,另外一名飞行员则专注于飞行。
它的登机方式也非常特殊,主要依靠前起落架减震支柱上的登机梯,这一点和大型轰炸机的登机方式非常相似,而且在全球也属于独一无二的存在。苏-34基于苏-27改进而来,在西方也被称之为苏-27IB,1998年才开始装备俄军。但它显然要比苏-27更强,也比苏-30的航程高出10%~15%。不过宽大的机头,也导致其重量增加,被西方国家批评为设计“不够灵活”。在西方看来,它的任务定位似乎有些模糊:苏-34原本是为了取代苏-24的,但因为来自于苏-27平台,所以兼具战斗属性。“战斗机+轰炸机”的定位让西方不理解,批评其“鸡肋”。但实际上这不能算是苏-34的缺点,只是它不符合西方的理念。
▲苏-34,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苏-34在俄乌战争初期的表现不佳,成为了外界批评它的一个关键理由。根据公开可信来源,Oryx等开源情报确认,俄罗斯空天军至少已经损失了20架苏-34。战争爆发前,俄罗斯大约装备了140架,总损失量已经将近总量的25%,已经十分夸张。损失大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早期俄罗斯缺乏精确制导武器,因此苏-34不得不被迫低空飞行投掷非制导炸弹,因此,经常吃乌克兰防空导弹的“铁拳”。乌克兰早期中程防空导弹系统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不错,尤其是S-300威胁很大,导致苏-34损失惨重。甚至在2023年的12月份,乌克兰在赫尔松地区一天内就击落了3架苏-34。2024年2月中旬到下旬,在12天内就有10架以上的俄罗斯军用飞机被击落,包括8架苏-34和2架苏-35。但之后俄罗斯调整了战术,损失情况就有所减缓。
不过苏-34的高损失不仅来自于乌克兰防空导弹部队,很多也是被俄罗斯自己所误伤,甚至在飞行过程中因为事故而坠毁了,后者这样的损失也高达8架左右,十分可惜。损失大归大,得益于苏-34的乘员舱下方有一个17毫米厚的钛合金澡盆装甲,因此成员的损失尚且可控,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不伤及机头,驾驶员们都有机会逃生。
▲苏-34,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苏-34的生产之前经历了一些波折,早期批次的质量问题比较明显。当年因为苏联解体后资金不足,俄罗斯迟迟没有办法将苏-34量产。原本计划在2002年就批量列装的苏-34,直到12年后的2014年才终于服役。由于苏联解体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资金不足、人才流失,俄罗斯生产线的质量和把关能力也大幅度下滑,2018年是俄罗斯媒体曾报道苏-34存在严重的生产质量问题,尤其是战斗机的瞄准具故障频发,导致无法正常投弹,影响作战能力的生成。
而且在近期,俄罗斯已经有计划将部分苏-34生产线停掉,转而生产苏-35,这一点也引发了比较大的争议,被认为是苏-34质量不佳的“铁证”。不过俄罗斯的调整不奇怪,主要是苏-34经过加速生产后,已经补齐了过去3年全部的损失,甚至还比之前多生产了不少。比如塔斯社曾报道,生产苏-34的契卡洛夫工厂全部生产人员加起来已经超过了8000人,在2024年一年,他们就生产了超过20架苏-34,可以说仅仅用1年的时间就把过去的损失补上了。更关键的是2025年该厂房还在生产,预估全部生产结束后,苏-34比战前的总数量还要超出十余架。所以转变生产对象,真不是什么不合理的事情。
▲苏-34座舱,图片来源:网络
但尽管存在上述的批评,总结看下来其实都不是苏-34的致命问题。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苏-34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尤其是在低成本投弹能力上,确实超越一般的空优战斗机:不管是Kh-29L/T、Kh-59M、Kh-38、Kh-101/102这样常用的巡航导弹,还是Kh-31P反辐射导弹、Kh-35“天王星”反舰导弹,都是苏-34的基础兼容武器。FAB系列的大威力航弹,包括250公斤、500公斤级的,甚至是1.5吨的和3吨的型号,苏-34也全部能够胜任携带任务。
苏-34被贬低空战能力有限,但是携带了R-73近程红外制导导弹或R-77中程雷达制导导弹后,实力也不是弱。这还不是苏-34的全部:根据今年1月份俄罗斯国防部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苏-34在特别军事行动中首次发射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苏-34,图片来源:网络
Kh-47M2 “匕首”重量高达4吨,拥有一个500公斤的高爆战斗部,最快速度可以达到10到12马赫,还可以携带战术核弹头。在俄乌战争的实战环境下已经被证明,乌军根本不具备对他的拦截能力。匕首导弹威力虽强,但缺点在于尺寸太大、重量太重。它的长度达到了7到8米,直径就有1米,发烧时会产生巨大的气动应力,如果不经过改装,对于飞机的飞行安全影响非常明显。“匕首”导弹需要载机提供初始速度的同时提供目标数据,这就需要对火控系统进行升级适配。
早先“匕首”主要由米格-31K和图-22M3携带,前者集体宽大,2.8马赫超高速和1.7万米的飞行高度,可以为“匕首”提供高空高速发射平台。而后者高达24吨的载弹量,可以保证飞行任务安全。苏-34原本最重的挂点也只能携带2吨的武器,为了适配“匕首”明显经过了升级。苏-34的多任务能力再次得到强化后,被淘汰的可能性又一次大大降低了。总的来说,苏-34绝对是一个好的平台,过分贬低绝无必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将依然是俄罗斯空天军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