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东,犹如拥有“火眼金睛”般的守护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守护绿水青山的事业中。他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那些隐藏在山林间的环境隐患,无论是非法砍伐的痕迹,还是污染源头的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日复一日地穿梭在山林水泽之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守护。他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凭借着那“火眼金睛”,让绿水青山得以长久留存,为我们的生态环境筑起了坚实的防护墙。
福州市闽侯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王雨东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仅守护着闽侯的绿水青山,还多次被抽调到外省协助属地工作,两次获得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感谢信,两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年度监督帮扶工作表现突出先进个人。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王雨东。
“我们工作执法涉及水体的污染管理、关注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噪声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管理工业固废的处理和处置。”王雨东说,以前他们主要着眼于扬尘、偷漏排放等比较直观的污染物治理,现在还要治理抗生素等新污染物。
两年前,王雨东曾在北方某城市进行一项调查。当地政府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要求按照提前编制的应急预案对部分行业企业进行管控。其中,部分热镀锌行业企业须按要求停产,锌炉可处于保温状态。
一次,王雨东所在的小组来到一家热镀锌企业,要求调阅历史监控,但企业表面上配合却暗中断电,阻挠调查。
在厂区内,小组成员发现部分成品标签日期显示在政府要求的停产期间。为寻找更确凿的证据,王雨东转而关注锌炉温度记录。他深入分析锌炉历史温度数据,发现该企业锌炉温度存在异常波动,与保温状态不符。进一步比对后,他们最终确定该企业偷偷生产,企图逃避监管。
“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环保执法需要智慧和细心。只有深入挖掘线索,才能揭开企业违法的面目,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王雨东说。
开展水环境执法时,污水处理设施常见的问题包括加药异常、活性污泥异常、水质自动监测失真等,这些都会在设施出水水质中有所体现。这些问题的痕迹还可能隐藏在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线、运行状态、历史监测数据甚至药剂状态和运行台账中。在执法过程中,王雨东总能抽丝剥茧,发现问题所在并予以纠正。
近年来,王雨东多次参与生态环境部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一起,摸索和探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在重污染天气、工业炉窑、碳排放、入河入海排污口等专项行动中,也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记者 陈木易/文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