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品官,犹如一位温暖的使者,正带领银发族们打开全新的“镜”界。他以贴心的服务和专业的指导,仿佛是银发族们在探索未知世界道路上的明灯。他懂得银发族们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用耐心和细心为他们介绍各种新奇的事物与体验。无论是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色彩与线条的魅力,还是踏上探索自然的旅程,领略四季的变幻,郑品官都能陪伴在侧,让银发族们的生活因这些新“镜”界而更加丰富多彩,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郑品官。受访者供图
7日下午,福州市老年大学相机摄影高级研修(1)班的课堂上座无虚席,一张摄影作品《风骨马鞍墙》投影在幕布上。画面中,百年流苏树的虬枝在马鞍墙上投下水墨画般的剪影,湛蓝天空与雪白墙体形成极简构图,仿佛诉说着福州古厝的风骨。讲台上,教师郑品官说道:“摄影不是简单地按快门,而是用画面‘说话’。”
2014年,退休后的郑品官在福州市老年大学和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福建分院)同时注册学籍,系统学习摄影。课堂之外,他刻苦钻研摄影理论,研究摄影的构图和色彩,逐渐从摄影爱好者成长为行家里手。
2021年,郑品官受邀成为福州市老年大学摄影课程的教师。“老年人学摄影,最怕理论太深、操作繁琐。”从学员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让郑品官更能理解这一群与自己年龄相仿学员的实际需求。
每次授课前,郑品官都要花几天时间备课,将传统摄影教程中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郑老师讲得通俗易懂,我们学起来毫无压力。”学员陈女士说。
在郑品官的课程表上,每学期两三次的外出采风是学员们最期待的环节。郑品官常对学员说:“好照片是拍出来的,不是坐在教室里想出来的。”
在长乐海边的渔村,郑品官教学员用镜头捕捉渔民皱纹里的岁月故事;在夕阳下的金山寺,他示范如何用逆光让飞檐翘角“跳”出画面;在永泰云顶景区,他抓拍的作品《父亲的臂弯》,荣获《大众摄影》杂志一级佳作。
“相机参数是死的,现实画面是活的,要用镜头语言来传达思想与情感。”这是郑品官给学员授课时反复强调的话。
2018年,他的作品《电焊工作》入选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广角镜头下飞溅的焊花和工人坚毅的面庞,成为新时代工人风貌的生动写照。2022年,他获得“第八届海峡摄影年度十佳摄影师”和“第九届福建摄影金像奖-创作奖”双项荣誉。
最让郑品官自豪的是,班级里有不少学员在各项摄影比赛中崭露头角,还有6名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和1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记者 全怡月 通讯员 林绿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