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取得重大成果,命名了两类新恐龙属种——凌源中华鸟龙与中国华诞龙。凌源中华鸟龙,以其发现地凌源命名,展现了独特的鸟类特征与恐龙形态的奇妙融合,为研究恐龙向鸟类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而中国华诞龙,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其形态特征彰显着恐龙研究的新进展。这两类新恐龙属种的命名,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更是我国在恐龙研究领域的有力彰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在古生物领域的卓越贡献,为探索地球生命演化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和周忠和团队联合国家自然博物馆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对在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两件保存完好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命名了两类新的恐龙属种,在中华鸟龙科(原“中华龙鸟科”)下建立一新种:凌源中华鸟龙,以及一新属新种:中国华诞龙。依据中国华诞龙腹腔内保存的哺乳动物胃容物化石,以及中华鸟龙科不同物种的头骨形态差异,研究团队首次系统阐释了该科物种的生态分异现象。该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
△中国华诞龙(a, c)和凌源中华鸟龙(b, d)正型标本及线条图
此次研究的两件标本均产自辽宁凌源大王杖子地点距今约1.25亿年前的下白垩统义县组湖相地层,分别发现于2000年和2004年。标本保存精美,连软组织和胃容物都有保存。
凌源中华鸟龙与原始中华鸟龙的区别包括上颌骨极度低长;上颌骨的颧骨支极长,与口鼻部的长度接近;上颌骨孔非常大,与外鼻孔大小接近;坐骨末端缺失坐骨脚。中国华诞龙的鉴定特征包括上颌骨的眶前凹前缘和上颌骨的前缘之间具有一个椭圆形凹陷;齿骨后腹部呈“U”型分叉,形成了一个小的外下颌孔;后部颈椎的椎体强烈前后拉伸;前部背椎椎体侧面有小的侧凹;乌喙骨内外侧向拉长,而不像其他兽脚类恐龙那样呈椭圆形;坐骨闭突占坐骨全长的70%等。
热河生物群的中华鸟龙科物种表现出明显的生态分异,这一现象在中生代其他恐龙动物群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这种生态分异在热河生物群不仅见于中华鸟龙科,也见于其他兽脚类恐龙。研究显示,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在早白垩世的华北和东北形成了许多小型且孤立的裂谷盆地,这些孤立裂谷盆地加剧了物种间的竞争。物种竞争,可能是热河生物群兽脚类恐龙分异度极高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