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激活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瑰宝,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智慧。通过保护,我们能让这些珍贵的遗产得以延续。而激活则是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活力。比如,一些古老的建筑经过修缮和改造,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历史文化展览等,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在保护中实现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激活,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五一”假期,上下杭推出多彩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观赏。记者 池远 摄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31.73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53亩,共计570处院落,截至目前已活化利用257处。作为福州历史文化与商业融合的核心地标,历经精心保护与修缮,上下杭在保留古建筑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商业活力,展现出兼容并蓄、东情西韵的独特城市文化气质。
古建旁的“花墙”橱窗、龙岭顶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上的“花瀑”、汤房巷里的小黄花……近段时间,上下杭街区成为“春日”花房,从上下杭牌坊开始,街区的重要古建筑或者展示打卡点都被花朵艺术装置装扮一新,春意盎然。上下杭的这一创新举措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近日,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针对上下杭的未来发展和创新提升提出建议。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福建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严龙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就是让一座座悠久的古城重新焕发生命力,让城市历史特征以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都能看得懂、读得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每座城市的人们都能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
上下杭崛起于明代,清代中期至民国成为全省沟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数百家钱庄会馆形成本地独特的商贾文化。上下杭是商贸文化、海丝文化的代表,因此,在保护中要注重传承闽商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涵。在三捷河场景重塑中,除了保持格局、风貌的典型历史特征,还关注更新建筑的地域性当代表达,引进符合街区特性的业态,拓展休闲、商业功能,以展现历史街区从历史走向当代、迈向未来的脉络关系,体现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活化利用的关键是找准街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并植入当代城市生活。上下杭不仅是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脉络,其“保护中更新”的模式更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文化保护、功能更新与社区营造的参考样本,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
《homeland家园》杂志副主编许灵怡:
上下杭的变迁是“商业创新激活城市记忆”的典范,让城市基因通过生活场景自然流淌。上下杭作为商贸街区的特质决定了引进的业态和其他街区有一定区别度,希望文化建筑未来有更大突破,这也是《homeland家园》团队持续关注上下杭的重要原因。
此外,我希望附近社区的人都能参与上下杭的保护发展,包括了解上下杭的历史、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可能性,形成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这样才会延续街区旺盛的生命力。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林岚:
旅游非常重要的体验是听觉、嗅觉、味觉和视觉。如今,我们更多去打造嗅觉跟味觉体验,如小吃店等,但传承文化记忆才是上下杭持续发展的动力。要讲好上下杭故事,让游客听见、看见,让城市记忆深深刻在游客脑海。既要守住文化根脉,又要通过创新转化激活商业价值,才能实现历史街区的活态传承。可以增加讲故事的人和科技,如招募小小志愿讲解员、在每个景点设置二维码实现扫码讲解、引进专业博物馆等。上下杭坚守地方文化自信,兼顾文化保护与特色传承、居民休闲与文旅发展共享功能的创新探索,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型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福州市上下杭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文化旅游部经理范玥馨: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已将黄培松故居打造成福州市美术馆,作为展示我市人文发展成就和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将永德会馆作为永春德化两县文化展示馆;将罗氏绸缎庄打造成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曾氏祠堂打造成“苍霞人家”生活馆,并对外开放;将采峰别墅打造成为采峰·方所艺文空间。随着活动场地及院落进一步实现活化利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更好地推动古厝活态保护利用,展示街区文化内涵。
今后,上下杭将聚焦文化赋能、产业焕新、国际合作等3个维度,重点推出市井生活休闲区、古今百业美食区、非遗文创文博区、大庙山龙岭顶文化旅居区等4个业态组团,涵盖轻食餐饮、礼品文创、复合空间、单栋集合店、多功能文化交流展厅、文化艺术策展、精品酒店、设计师民宿等多元业态。(记者 燕晓 整理)
下一篇: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