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官宛如一位福州评话的“留声机”。他那醇厚而富有韵味的嗓音,仿佛是古老评话艺术的时光穿梭机,将听众瞬间带回到那充满烟火气的往昔岁月。每一个字符从他口中吐出,都带着深深的情感与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评话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他对福州评话的热爱与坚守,如同那永不磨灭的火种,点燃着一代又一代听众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他用自己的声音,为福州评话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时光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从戏台到讲台,传承创新非遗
张彬官:做福州评话的“留声机”
张彬官。
“我们福州城,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5月7日,在台江区委党校内的鳌峰书场,福州评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张彬官,讲了一段福州评话《闽都别记》。从27岁首次登台以来,他一直从事评话表演,并为守护这门传统艺术而奔走。
张彬官1956年出生于仓山区城门镇,高中毕业后向福州市曲艺团评话表演艺术家毛钦铭拜师学艺。毛钦铭是“福州评话三老”之一苏宝福的弟子,当时免费教授评话。张彬官常随毛钦铭辗转各地演出,一边观看一边学习。
27岁那年,张彬官在闽侯县南通镇一个乡村的书场首次登台表演,讲的书目是《红粉三杰》。这是苏宝福的代表作之一,说的是三位女侠的故事。
张彬官说,虽然当时书场条件简陋,但座无虚席。他初上台时有些紧张,好在很快就适应了,顺利完成了演出,获得了5元酬金。从此,他就一直与评话相伴。
张彬官博闻强记,刻苦揣摩《闽都别记》《北宋演义》《兰花案》等传统评话书目。他还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根据新时代的需求,编演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地下航线》、廉政教育题材作品《西厢夜话》等新书目。
张彬官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福州评话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从业者有数百人。当时福州许多街道都有书场,里面摆放着一排排竹椅,常常坐满了人。不少福州人在办婚丧宴席或民俗活动时,也会请评话先生到场表演。“观众喜欢听取材自福州地区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乡土话本,我们还在其中融入福州俗语、福州民谣等元素,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州评话的观众渐渐流失。为了守护这门传统艺术,2006年张彬官和其他老艺人组织成立了福州市创新评话艺术团,成员有50多人。2020年,该艺术团更名为台江区福榕评话艺术中心,目前由他担任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坚持不懈传承弘扬评话艺术,在各地表演了千余场。
近年来,张彬官成为台江区委党校的客座讲师,带领团队组建评话宣讲团,在台江区多个党性教育教学点,以评话的形式传播党的历史、党的政策以及廉政教育、文明建设等内容。
他还走进各中小学、图书馆,参加各类公益讲座,向年轻人、小朋友介绍福州评话,教他们学习福州方言。
“现在很多福州孩子都不太会说福州话了,这是评话艺术传承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我们都必须守住评话的根——以福州方言口语讲演吟诵故事。我愿尽自己所能,做福州评话的‘留声机’,留住乡音,传承艺术。”张彬官说。(记者 王杨林/文 包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