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手机与大数据“杀熟”》
在当今时代,手机似乎掌控着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但有人却成功“驯化”手机以节省开支。有人靠着巧妙利用手机获取信息,哭穷式的搜索等方式,竟然省了2000多机票钱。这反映出信息利用的巧妙之处。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数据“杀熟”现象。商家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信息,对老顾客抬高价格,这并非是靠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是一种不公平的商业手段。这种现象违背了商业诚信原则,亟待规范,不能让消费者在大数据的阴影下无端受损。
赖芳杰
据顶端新闻,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
除了出行平台的减价“攻略”外,记者在社交平台上还看到了多条外卖红包“攻略”,在这些帖子下,充斥诸如“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我真的生气了”“再也不用了”等等评论,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过几天重新下载之后,会获得更多红包。
对此,多家外卖平台并未明确回应。某平台客服称,平台发放红包是获客的常规操作,不会给消费者贴上所谓“标签”。
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两者的边界难以厘清,但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大数据“杀熟”的挡箭牌。大数据“杀熟”,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信任和信息不对称套取超额利益,背离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之所以可以“杀熟”,背后逻辑是经营者对算法的滥用。治理大数据“杀熟”,不能只靠年轻人“魔法打败魔法”,更需要平台的自律和数据使用合法性。当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说明他们不愿当“冤大头”,不愿被数据操纵,也对平台数据滥用现象摆明了抵制的态度。有效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才能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今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同时,平台应为消费者建立畅通的举报投诉渠道,可以“一键维权”。针对举证难问题,相关部门可以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帮助消费者固定证据。
算法必须守法,更应该向善。算法的使用不能背离伦理规范,不能靠耍“小聪明”蚕食消费者的信任。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对于企业和消费者都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