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闽江口湿地宛如一个巨大的舞台,上演着精彩绝伦的“鸟类嘉年华”。广袤的湿地上,各种鸟类汇聚于此,它们或展翅翱翔于蓝天,或栖息在芦苇丛中,姿态各异。白鹭优雅地踱步,仿佛身着白衣的仙子;黑水鸡在水中嬉戏,溅起层层涟漪;还有那五彩斑斓的鸳鸯,相互依偎,尽显甜蜜。这一片湿地成为了鸟类的天堂,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壮丽画卷,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清晨的闽江河口湿地被薄雾笼罩,潮间带滩涂上,反嘴鹬正低头啄食泥沙中的甲壳类,黑脸琵鹭迈着修长的腿在浅滩踱步……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样的生态图景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准时上演。
作为湿地保护的核心指标,闽江河口湿地鸟类多样性持续攀升。最新科考报告显示,区内共记录鸟类20目67科337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2.4%、福建省鸟类总数的57%。其中,水鸟172种(占比51%),包括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9种数量超过全球种群1%的“旗舰物种”,林鸟165种(占比49%)形成完整生态链。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全球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连续多年在此繁殖,2024年观测到其种群数量突破50只,创历史新高。黑脸琵鹭则从2017年的71只增至2023年的185只,更出现亚成体常年留居现象,标志着湿地生态系统已具备支持候鸟全生命周期的能力。此外,2024年新记录的剑鸻成为福州鸟类家族新成员,印证了湿地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在保护级别上,湿地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4种(一级18种、二级56种),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5种、濒危10种、易危1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白鹤等首次在闽江口被记录。
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价值远超鸟类范畴。最新科考数据显示,区内野生脊椎动物达570种,较2011年增加175种;维管束植物209种,新增68种;底栖动物314种,首次完成全生境调查。鱼类资源尤为突出,从2011年的111种激增至215种,其中鯔类等水鸟主食鱼类资源量增长3倍,为候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