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长乐,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隐藏着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满族聚居村。在这里,满韵风情与海滨风光完美交融。漫步村中,古老的满族建筑错落有致,那精美的雕花、独特的布局,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村民们身着满族服饰,热情好客,传承着满族的文化习俗。海边的微风轻轻吹拂,带来大海的气息与满族的韵味。这片聚居地,不仅是满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东南沿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流连忘返,感受着多元文化的魅力与和谐。
福建福州长乐区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满族聚居村。
琴江满族村。
村内,一场精彩的台阁表演正在上演——只见演员站在方寸舞台上,平伸手臂,用一只手“托”举着另一人,另一只手托着花瓶,花瓶上还“站”着一个人,三人360度旋转演出“天女散花”。
“台阁源于北方,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表演者张建海介绍,过去北方游牧民族节日欢庆没有固定舞台,发明了这种缩小的舞台,借助隐形的“铁机”造型实现演员的“托”“站”。“表演时用旗下话演唱,与北京官话接近,并混杂满语词汇。”2007年,长乐琴江台阁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地处东南沿海的琴江村,为何与满族有关?
琴江村位于长乐营前屿,是乌龙江、马江和琴江三江汇流处的三江口。清雍正七年(1729年),从汉军八旗中抽调500多名官兵携眷到琴江筑地为城,建立了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成为当时全国沿海四大水师旗营之一。
琴江村是中法马江海战的战场。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中法马江海战爆发,驻防三江口的水师旗营官兵以火枪、土炮、木帆船抵抗法军的坚船利炮。守兵牺牲惨重,琴江村满族水师营就有100多人阵亡。为纪念先烈,每年农历七月初三,琴江村人自发举行公祭活动,祭奠先烈英灵,从未间断。
时光荏苒,琴江村走过了从旗营到村落的历史。鼎盛时期,旗营人口达三四千人。如今,漫步琴江,将军行辕、旗人街、城门等古建筑保存相对完整,依然可以看出当年水师旗营的整体格局。定心门、台阁、南瓜饽饽等满族文化风俗,在这里代代相传。
琴江满族村内,古建筑保存较完整。
“当年旗营基地筑有5米高的围墙,设东南西北4个城门,以炮山、火药库、钟楼为中心,500间兵房、12条街组成一个太极八卦图,被称为‘旗人八卦城’。”琴江满族村书记张兴泉介绍,清朝设立的四个水师旗营中,仅琴江保存较完整至今,被学界称为“研究中国清代水师旗营样本”。
从军事要塞到和谐村落,如今的琴江村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结合自身特色文化优势,村里将特色旅游做得有声有色。
“我们打造了具有爱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建服务、全域旅游与村庄建设相融合,效果逐渐显现,村集体收入近5年增加了3倍多。”张兴泉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