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门诊,一位穿着尿不湿睡觉的初中生的出现,宛如一颗奇异的星辰,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那稚嫩的脸庞上,似乎还残留着些许懵懂与羞涩,可那身尿不湿却显得如此突兀。医生们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与关切。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童年创伤的延续,还是心理压力的过度堆积?亦或是某种特殊的心理需求未被满足?大家都深知,解开这个谜团,将是帮助他走出困境、迈向健康成长之路的关键一步。
“谁家小孩不尿床?”孩子尿床,是每个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个事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尿床自然会好转。然而一些孩子在5岁后仍然经常尿床,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让孩子身心都受伤!
父母闹离婚
孩子频繁尿床
小艾(化名)今年已经初三了,晚上睡觉隔三岔五就会尿床,只好穿尿不湿睡觉。马上要面临高中寄宿生活,小艾的母亲情急之下,只好带他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
门诊医生询问得知,小艾早在幼儿园时就开始逐渐脱离尿不湿了,然而小学四年级时,父母闹离婚,小艾便开始重新尿床了。
看着关系紧张的父母,他不敢声张,只能白天少喝水、晚上睡得浅。尿床后自己捂干,白天开窗通风,尽量减少尿味。
后来,父母正式离婚,小艾跟着妈妈。妈妈哭泣、失眠时,小艾感到无助。再后来,小艾的尿床越来越频繁,纸包不住火,家里味道越来越重,妈妈还是发现了小艾的异常。
妈妈带着他去了儿科、泌尿外科,一切正常,小艾只好过上了晚上睡觉穿尿不湿的日子。然而,初三的压力越来越大,即将面临住校的可能,小艾焦虑紧张,每晚尿不湿都能湿透。无奈,母子俩只能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经过专业的检测和评估,小A确诊为非器质性遗尿症。
非器质性遗尿症(又称功能性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儿童或青少年,在没有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等器质性原因的情况下,仍频繁出现不自主地夜间尿床或日间尿失禁的现象。这一问题的核心往往与心理、情绪或行为因素密切相关,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不可忽视的“隐形警报”。
尿床背后的心理危机
为什么明明没有生理疾病,还是会尿床?
2014年《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将儿童夜遗尿定义为:5岁以上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偶尔有一次或者持续数周的尿床并不能诊断夜遗尿。
绝大多数(90%以上)的儿童遗尿属于功能性的,即无器质性病因,而非器质性遗尿症的成因复杂,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
心理压力:学业竞争、家庭冲突、社交焦虑、校园欺凌等长期压力,可能干扰大脑对膀胱功能的正常调控。
睡眠障碍:深睡眠状态下,大脑对膀胱充盈信号的感知减弱,部分青少年可能因长期睡眠质量差或作息紊乱而加重症状。
家庭环境:过度严苛的如厕训练、父母对尿床的责备或羞辱,可能让孩子陷入“越紧张越失控”的恶性循环。
发育延迟:少数青少年的膀胱-大脑神经通路发育较慢,导致尿液浓缩不足,膀胱容量发育滞后,以及觉醒阈值异常,最终导致排尿自主控制能力不足,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尿床背后,隐藏着心理健康危机。许多家长认为尿床只是“长大就好了”,却忽视了它对青少年身心的深远影响:
发育影响:儿童遗尿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身高偏矮、偏瘦或虚胖身材。
羞耻感与低自尊: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敏感期,尿床可能让他们感到“幼稚”“不正常”,甚至产生自我否定。
社交回避:害怕过夜聚会、夏令营等活动,导致社交孤立。
家庭矛盾:父母的焦虑或责备可能引发亲子冲突,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
科学应对
需三方合作
如何科学应对?这还需要家庭、医生与孩子的三方合作。
首先是基础治疗:
1.行为干预。如膀胱训练:白天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憋尿时间,增强膀胱容量。还有闹钟疗法:使用夜间遗尿警报器,帮助建立“警报-清醒-如厕”反射弧。
2.心理疏导。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缓解焦虑,帮助孩子理解“尿床不是我的错”。鼓励记录情绪日记,识别压力源并学习放松技巧(如正念呼吸)。
3.家庭支持。父母应该用理解代替责备,减少关注,避免过度讨论尿床问题,睡前可提醒但不过度强调,给与正向激励,改善睡眠环境等。
其次是医疗辅助、药物治疗等方法,如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抗利尿激素减少夜间尿量。若合并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需结合心理科综合干预。
若孩子符合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就诊。
1.已满5周岁且每月尿床≥2次,持续3个月以上;
2.突然出现尿床倒退(原本已能自主控制);
3.伴随日间尿频、尿急或情绪行为异常;
4.拒绝饮水等补偿行为,体重骤降或生长曲线偏离。
青少年尿床现象是青少年隐秘的困扰,可能成为孩子自尊心崩塌的导火索。值得注意的是,约1.5%的15岁青少年仍受此困扰,且男孩比例是女孩的2倍。
尿床不是孩子“故意捣乱”,也不是孩子意志力不佳,而是孩子身心发出的求救信号!用理解代替责备,科学看待,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来源:综合潮新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