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坊七巷片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正式启动。这一共同体的成立,旨在整合片区内的教育资源,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环境。启动仪式上,各界代表纷纷表示,将共同努力,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文化传承等多种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三坊七巷作为福州的历史文化名片,将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载体,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坊七巷片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启动——
协同育人,从课堂走向街巷
育人,从课堂走向街巷,从“片区”走向“协同”。7月10日,由福州二中牵头的三坊七巷片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启动,联动多所片区学校与高校资源,推动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教学载体,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样本。
三坊七巷片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启动仪式现场。记者 叶诚 摄
一个共同体:
三坊七巷成为育人新坐标
当日,三坊七巷片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启动仪式在福州二中举行。该共同体以福州二中为牵头单位,联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州铜盘中学、福州三十二中学、福州市乌山小学、福州市林则徐小学、福州市小柳小学、福州市儿童学园等大中小幼学校,共同构建起覆盖学段、协同育人的新型平台。
“建设共同体,关键在于以文育人、以剧铸魂,用好本土文化资源,讲好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故事。”福州二中党委书记王洪泠在仪式上表示,学校将牢记“发扬传统 培育英才”八字嘱托,作为育人体系建设的精神源点。
共同体以三坊七巷为锚点,不仅因其地处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更因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人物精神与育人理念天然契合,这既是一部流动的教材,也是一张思政教育的名片。“我们希望将这座露天博物馆真正转化为教学现场,把街巷故事写入教案,将先贤精神化作路标。”铜盘中学教师方媛说。
“这不是简单的‘挂牌结盟’,而是一套课程机制、平台设计与实践路径的系统协同。”王洪泠表示,共同体将以文化为根、以课程为桥,把三坊七巷丰富的思政资源转化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养分,让三坊七巷真正成为“大思政课”的生动课堂。
一种新路径:
文化资源巧妙融入教学
要让地标真正育人,必须与教学结合起来。福州二中党群处主任李明胜介绍,三坊七巷片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以“戏剧教育”为特色载体,通过“一个抓手、两大资源库、五级联动、多元实践”的系统架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深度融合。
设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坊巷课程。围绕林则徐、林觉民、严复等本土人物的精神,分学段构建有坊巷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戏剧形式,引导学生共创剧本、沉浸排演,完成“情境植入、角色代入、冲突体验、价值辨析、行动转化”五个环节,逐步形成适配多学段的教学蓝本。
打造丰富多元、区域共享的实践资源。目前,共同体准备建设文化基因库与戏剧资源包,汇聚历史场景资料、非遗元素与传统器物素材,供片区师生跨校共用。活用坊巷资源,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精彩上演:坊巷戏剧节、时空对话日、家风传承季等年度品牌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坊巷剧场”在古厝遗址打造实景沉浸演出;“行走课堂”设计分学段坊巷研学路线;“家风巡演”推动戏剧进社区校园;“数字坊巷创生计划”则运用 VR/AR 复原场景、打造线上思政展厅;剧目《林则徐的一天》《严复与天演论》已进入排演阶段……
“期待通过共建共享,推动本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团,实现从文化陈列到精神育人的系统转化。”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教授黄奕表示,作为已有国家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校,该院将对接开放戏剧教室、提供课程共建、参与师资共研,让传统资源变成当代青年的精神养分。
一项新机制:
构建“大思政”协同网络
在启动仪式现场,福州二中学生吴蔚然分享了他的学习体会。从排演《与妻书》片段,到走进台湾会馆,“我慢慢意识到,街巷中的人物故事和课本里的法治理念并不遥远,而是在一条条生活路径上悄然汇合。”
从个人体悟到系统探索,三坊七巷片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正以课程共建、资源互通、场景嵌入等方式,逐步勾勒出“大思政课”的平台雏形。
这并非孤例。从地标命名到机制搭建,从协同共育到路径先行,福州的思政教育共同体正在打开一张更清晰的城市育人地图。近年来,福州市教育系统坚持“片区协同、资源共享、文化融入”原则,推动思政教育共同体由点成面、由学校走向片区。截至目前,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已有18个,基本实现核心文化地标全覆盖。于山、屏山、上下杭、烟台山、闽侯七里……全市大中小学依托文化资源联动周边,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为福州乃至更广范围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闽都文化+思政”育人新模式。
“以文化地标命名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不仅能强化标识性,更有助于掌握课程方向的主导权和资源共建的统筹权。”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机制推动下,共同体建设正从布局阶段逐步迈向深耕阶段。下一步,福州市将进一步推动课程联盟、实践平台、数字资源三位一体发展,打通文化场域与育人机制衔接的通道,构建起结构清晰、运行高效的“大思政”协同网络,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中书写福州教育的时代篇章。(记者 宋亦敏)
下一篇:“侯官文化进奇台”系列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