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饮品消费中,对于“半杯冰”是否算偷工减料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从消费者角度看,若点的是有特定量饮品却大半杯是冰,可能会觉得未得到应有的饮品内容,感觉像是被偷工减料。然而,从商家方面考量,加冰是常见的饮品制作方式,旨在提升口感和视觉效果。律师指出,若消费者发现冰量过多影响到饮品实际可饮用部分过少,确实可以进行投诉维权。这提醒商家在制作饮品时应合理控制冰量,以避免引发消费者不满和纠纷,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7月盛夏,冰饮成了解暑降温的“神器”。不过,不少消费者发现:部分饮品,一杯饮料“半杯冰”,要么不够喝,要么越喝越淡。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饮品店想降成本。
那么,目前市场上各大饮品品牌对于冰量是否有统一标准?各大饮品品牌在冰块使用上有哪些做法呢?
一杯冰咖,含冰量不少。
一杯饮料“半杯冰”
“只花了2.9元就买到一杯冰咖,可是还没喝两口就没了,感觉很不满足。”16日上午,市民郑女士坐在北大路一家饮品店里,面前放着一个空杯。
“粗略估算,杯子里的冰块体积大概有两百毫升。这意味着饮品里近一半是冰块。”郑女士说,这款冰咖杯子的容量是450毫升。点饮料时,她本不想要冰块。只是,点单页面清晰地提示:“为保证风味口感,不支持去冰/少冰。”
对郑女士遇到的这种情况,不少消费者表示“经历过”。
市民王女士说,她在一个饮品品牌的小程序上下单。饮品有多种冰量选项,她选择了“少少冰”。但到手一看,商家还是大量添加冰块,说明就算额外备注也没用。在她看来,这就是一种变相偷工减料。
各品牌含冰量标准不一
商家到底是怎么设置冰块数量的呢?记者在苏万宝商圈、东街口商圈的多家饮品店展开调查。
在一家星巴克门店,店员告诉记者:“消费者可以选择加冰、少冰或者去冰。如果要加冰,‘正常冰’的冰量大概距离杯口三指宽,‘少冰’则约两指宽。”
在一家霸王茶姬门店,店员表示:“有的产品能选标准冰或者少冰,不能去冰;有的产品则可以选择去冰。”
一番走访下来,记者发现,各品牌冰饮的含冰量标准不一,有的低至10%以下,有的则高达30%以上。不少品牌甚至无法提供“少冰”或“去冰”选项。
不过,商家也有自己的观点。多个饮品品牌门店经理表示,不同的冰量对应不同的饮品,他们不能自主进行去冰操作。
“之前有顾客建议,将奶茶冻成冰块,这样化了之后还是奶茶。其实这也做不到,因为不同消费者对甜度、奶的类型要求不同,制作冰块有难度。”东街口一家饮品品牌门店的店长说。
维权保留拍摄记录
据悉,早在2023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曾联合发文,倡议饮品加冰需以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然而,由于倡议不具有强制性,且饮品加冰着实难有一个统一操作标准,所以该问题至今难以解决。
对此,福建中美律师事务所的林律师说,商家如果没有在商品页面上明确标注不能去冰或少冰,那么就应该按照消费者的备注要求制作饮品。同时,建议饮品品牌按统一标准添加冰量,或者在产品详情页里放一张标准冰、去冰、少冰的示意图。
林律师表示,消费者如果发现所购买的饮品存在冰量过多等问题,可向市场监管部门等相关机构投诉维权。首先要做的就是留存证据,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清晰记录饮品的实际状态,包括冰量、饮品剩余量等关键信息。这些证据将成为后续维权的重要依据。同时,要保留好购买饮品的小票或订单记录,上面包含了购买时间、地点、饮品名称及价格等重要信息。(记者 江海 文/摄)
上一篇:网购假证办房贷 一男子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