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茶园中,一位茶学硕士正书写着“新茶经”。他凭借专业知识,深入研究老茶园的生态与茶叶特性。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改良土壤、优化施肥,让茶树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加工环节,他运用先进技术,精准控制温度、湿度,保留茶叶的天然风味与营养成分,使茶叶口感更醇厚、香气更浓郁。他的努力,让古老的茶园迎来了“新生”,将传统茶叶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让茶叶以更年轻、更优质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为茶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编者按:
新时代呼唤“新农人”,“新农人”绘就新农景。如今在福州,越来越多“新农人”扎根乡村热土,他们有情怀、懂技术、会经营、有头脑、有远见、有闯劲,他们用新思维、新方式诠释农业内涵,为乡村全面振兴赋予新理念、新活力。即日起,福州日报推出“走近福州‘新农人’”系列报道,展示榕城大地上“新农人”乘风破浪、逐梦沃野的靓丽风采。
刘文豪在茶园里查看茶树新芽。记者 池远 摄
盛夏时节,晋安区宦溪镇弥高仙茶园的层层梯田上,“福建省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先锋”刘文豪穿着沾了泥点的工装裤,弯腰查看茶树新芽。这副装扮与“硕士”“总经理”头衔形成奇妙反差,却是这名27岁“新农人”的日常。
“不正宗”的乌龙茶
“一片鲜叶在你手里变成千百种形态,展现于人前,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福州弥高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豪说道。他的“快乐哲学”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刘文豪从小在茶香里长大,家中制茶师傅的技艺让他着迷,少年时就学着倒青、摊青。这份朴素的兴趣,牵引他考入福建农林大学茶学专业,一路读到硕士。大学实验室里的化学变化公式,让他解开了茶叶风味的深层密码。
2022年,硕士毕业的刘文豪回到茶园。父亲刘加祥将管理的重担交给他,自己则默默做着包装、协调等基础工作。两代人的交接,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启程。
“岩茶火工太高,喝了怕上火。”听到市场反馈后,刘文豪的科研本能被激活。他尝试调整工艺:改变做青次数和程度,同时将焙火温度降至120℃以下。
创新之路并非坦途。低火工的乌龙茶被质疑“不正宗”,对此,刘文豪端出橙黄明亮的茶汤。当老茶客们惊叹“火香不减却无燥气”,这次创新改良终于被认可。
跨越种类的红茶
乌龙茶的工艺改良后,刘文豪正式开启探索之路。传统茶园往往专攻单一茶类,弥高仙作为全省少有的多茶类加工示范基地,绿茶、红茶、白茶等并行,象征着更多维产品的可能。
每年春季,刘文豪会和采茶女工们一起下到茶园。从采茶到焙火,每一道工序他都亲力亲为。260亩生态茶园化为立体实验室,30多个茶树品种成为他的创新素材库。
在品种园里,刘文豪向记者展示适合制成乌龙茶的高山型茶树品种。这些肥厚的鲜叶在他眼中充满可能性:“谁说它不能成为红茶?”跨界实验从萎凋环节就遭遇挑战——茶叶片厚度超出普通红茶原料,传统工艺参数失效。
一次次摸索,一点点调整参数,奇迹发生了:用适制乌龙茶的茶叶品种制成的红茶,既保留茶叶的花香,又兼具红茶的绵柔口感。
20多年前开垦的荒山,如今满目苍翠。刘文豪在坚守生态农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让刘加祥感慨:“我经营茶园是让更多人喝上放心茶,文豪则让这些茶更‘年轻’、更多元。”
飘出新香的白茶
更大胆、彻底的创新当属一款看起来像绿茶的新花香白茶。
“我们最新选育的未命名茶树品种,芽头细小却花香高扬。”刘文豪说,他尝试中发现这种茶叶滋味清甜,却难以达到红茶发酵的红变要求。他从中捕捉到关键数据:该品种酶活性较低,或许可以用来做白茶。
历经两年研发的创新茶彻底颠覆人们的认知:青绿的干茶透着谷物香,冲泡后却绽放出自然花韵,传统白茶标志性的“毫香”被解构重组。
从新工艺到新风味,再到新品种,刘文豪的创新并不止于茶本身,还进一步扩展了茶园边界。他与省茶艺师协会合作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乡村开展茶园观光和采摘体验活动,对接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常来研学。
“小刘老师带着孩子们采茶、制茶、品茶,还会讲述和茶相关的趣味故事,家长们也表示受益匪浅。”记者采访时,鼓楼区城韵幼儿园园长林梅上门预约下学期的研学活动,希望茶文化的传承从小开始。
当茶客惊喜于乌龙茶的温润、红茶的奇香、白茶的清韵,当农民因茶园获得稳定收入,当乡旅成为弥高村的新主题,刘文豪正让一片片古老的叶子,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香。(记者 莫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