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 1102 家科创企业的逐梦之路。这场大赛宛如一个广阔的舞台,为科创企业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众多怀揣梦想的企业在这里汇聚,相互交流、碰撞思想。大赛不仅给予了企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1102 家科创企业在大赛的引领下,不断突破自我,在科技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逐梦成长的脚步愈发坚定,为福州市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九载耕耘结硕果 榕城科创再扬帆
——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助1102家科创企业逐梦成长
榕城科创,九年征程。 7月24日,由福州市科技局、福州市委人才办联合主办的2025年榕创嘉年华暨第九届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圆满收官。自2017年首届赛事扬帆起航,1102家科创企业在这里逐梦竞技,一个个创业之梦在榕城大地萌芽生长,破土而出。大赛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澎湃动能。
创新领航,项目多点开花
“我们研发的两款芯片能显著提升光信号的传输速度与稳定性……”福建三耀科技公司总经理肖鹏在大赛现场上介绍道。这家首次参赛的企业凭借着“超高性能可调激光器与光模块产品”在今年大赛中斩获成长组第一名。公司自主研发的通信芯片能在一根光纤中承载数百束光信号,实现超高速率与超低延迟;感知芯片能赋予无人机等设备“超强感官”,使其具备精准避障和温控能力。“我们已与华为、高意、英伟达、字节跳动等企业达成合作。预计未来几年,公司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
自2017年首届赛事举办至今,大赛累计吸引1102家科技企业参赛,赛道从早期的电子信息、互联网等领域,逐步拓展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多点开花的格局。“九年来,大赛参赛项目质量逐年提升,技术创新性更强,应用场景更广阔,充分反映出福州创新生态的蓬勃活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连续多届担任大赛评委的蒋华玉观察到,近年来,一批聚焦国产替代、锚定新经济增长的科技项目不断涌现,文旅、动漫等融合类项目增多,为创新版图注入了多元活力。其次,参赛团队中的高层次人才占比显著提升,不少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加入创业队伍,为项目落地转化筑牢人才根基。此外,高校的科研成果正加速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不少成果已落地生根并形成产业规模,构建起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为福州培育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果频出,赋能产业升级
大赛高效集聚整合各种创新创业资源,引导优秀参赛企业抢占新赛道,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支撑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随着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措施落地,众多优秀参赛企业抓住机遇,抢占创新制高点。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泉镓科技的氧化镓外延片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产业链降本增效;在生物医疗领域,至臻医疗的智能病理系统下沉基层,加速分级诊疗落地,带动县域医疗设备升级与相关服务业发展;在数字文创领域,艾的卡讯的AI动画技术不仅革新影视制作流程,更激活福建本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潜力,催生出一批融合非遗、民俗的新业态……这种“以赛促产”的模式,让创新动能持续渗透到产业链各环节,推动福州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
9年来,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托起一颗又一颗科创明星。截至2025年,1102家参赛企业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达428家,一大批参赛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培育出钰融科技、帝视科技、汉特云智能等一批从福州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明星企业,成为福州产业创新发展的标杆。
多维服务,厚植创新土壤
福建钰融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三年参赛,2024年公司带着“湿电子化学品蚀刻液”在比赛中获成长组第一名,并登上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优秀企业称号,进一步打开全国市场的认知度。“我们企业从‘无名小卒’成长为‘业界新星’,与福州持续不断的政策刺激、良好的科技发展生态、多方面的扶持培育措施分不开。”该公司副总裁何碧芳说。
近年来,市科技局不断创新办赛理念和赛事机制,发挥“榕创嘉年华”引才聚智品牌效应,以优质孵化载体助力企业加速发展,推动社会金融资本积极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
金融支持服务上,兴业银行、海峡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24家优秀参赛企业(团队)提供投融资,总额超6.76亿元;空间支持上,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福州)基地等载体提供免费工位、洽谈室等设施,以及政策规划、申报咨询等服务;奖励扶持上,市科技局共为获奖参赛企业发放奖金672万元,今年特别设置榕台融合科技创新奖和海洋科技成果创新奖。此外,市科技局连续9年为参赛企业提供赛后专项辅导,为企业成长全程护航。
创新创业热潮涌,科技扬帆正当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深化“以赛代评”机制,重点挖掘我市十六条重点产业链优质项目,搭建高层次人才与本土产业对接的精准平台,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携项目落地福州,进一步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我市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记者 傅亦静 通讯员 管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