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店前村凭借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曾经的店前村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但如今,它通过充分盘活自身的资源,实现了华丽转身。村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种植各类优质绿色植物,打造生态农业基地。同时,积极开发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领略到乡村的清新与美丽。这些举措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让店前村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熠熠生辉,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当下,在闽清池园店前村,是一派火热景象:芋头基地里硕果累累,等待成熟与收割;后洋架工业区内人声鼎沸,陶瓷灯头正不断产出;村水电站内机器轰鸣,奔流的活水创造着稳定收益……多种产业齐头并进,为店前村乡村振兴创造强劲动力。
电瓷灯头产业是店前村的传统产业。然而,村民们过去长期采用土法制作灯头,产品粗糙,价格低廉。车间内使用的薪柴与煤炭常常污染环境,企业也多次被责令停工整顿。
曾经的优势产业眼看着成了“烫手山芋”,怎么办?店前村党支部下定决心:保护绿水青山,加速电瓷产业“煤改气”转型升级,走清洁化生产的道路。
“转型升级所需求的资金较多,但清洁化生产迫在眉睫,不能干等着拨款。”村党支部书记黄家忠表示,村党支部多管齐下,综合采取上级扶持、银行贷款、企业出资等多种渠道,累计筹集资金1100万元,对5家电瓷生产企业实行“煤改气”技改项目。
而今,再走进店前村内的鑫城电瓷企业,成品车间内已焕然一新,再也没有了刺鼻的煤气味。“灯头成本上升10%,但成品率达99%,较过去提升了10%;灯头的销售价格也上涨了,货品更是供不应求。”企业相关负责人笑道,“煤改气”之后没了停产的担忧,生产马不停蹄。
据悉,“煤改气”后,该厂去年销售收入达985万元,比上年增加近300万元。增长的红利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每个月工资6000元,工厂就在家门口,比起去外面打工,不但轻松,挣得还多!”村民老黄笑道。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店前村还因地制宜盘活现有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店前村水电站始建于1973年,2016年被洪灾冲垮了渠道与机房后长期荒废。2019年起,店前村自行筹集资金,再加上上级扶持,顺利重建水电站。
“现在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也进一步扩大,年发电收入可达40万元,每年可得利润28万元。”黄家忠介绍,加上每亩18元的山地流转护林费,每年两项村集体收入合计超过50万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店前村还着力探索现代特色农业,流转闲置土地,连片建立芋头、蔬菜、果树、毛竹等四个农林基地3700亩,基本实现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农户每亩地增收超1000元。如今的店前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盘活现有资源,激活乡村产业优势,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乡村振兴不是梦!”面对未来,黄家忠满怀信心。(记者 阮冠达 通讯员 陈其彬)
上一篇:福建首家T细胞免疫治疗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