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下午,全国排球传统校联赛(初中组)决赛落幕,福州十六中女排以15:9的比分锁定胜局。终场哨响,队员们相拥而泣,泪水混着汗水落在冠军奖杯上——这是她们三个月内第二座全国冠军奖杯。从5月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上的“黑马突围”到8月再度夺冠,这支承载多年排球传统的队伍,用五局鏖战诠释了“拼到底”的信念,书写动人的青春篇章。
全国排球传统校联赛(初中组)决赛现场。(福州第十六中学供图)
荣耀时刻:青春在赛场绽放
这样的胜利,对十六中女排而言早已不是偶然——24座福州市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奖杯,见证着这支队伍代代相传的拼搏精神。
2023年她们首次亮相全国赛场便斩获亚军,2024年在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和全国传统特色项目比赛中分别获第四名与第六名,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今年,这群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姑娘们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
5月的那个午后,当终场哨声吹响,姑娘们相拥而泣。在2025年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的赛场上,她们以黑马之姿一路过关斩将,从小组赛的全胜到淘汰赛的稳扎稳打,获得十六中女排历史上首个全国冠军。
3个月后的全国排球传统校联赛,则是一场更为艰难的考验。
据十六中女排主教练魏学军回忆,决赛对手是江苏棠张中学,两队在小组赛就有过交手,当时十六中先输一局后连扳两局。赛前准备会上,教练反复摩挲着战术板:“别想5月份的冠军,也别想小组赛的输赢,就当是第一次见她们。”但当对手1号队员的重发球如炮弹般砸来时,紧张的情绪还是不可避免地蔓延开来。关键时刻,姑娘们用“快、灵、变”的独特风格稳住了阵脚,在决胜局中展现出过人的心理素质,杀出重围。此次比赛中,十六中不仅获得冠军,还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队荣誉,球员杨靖涵获评最有价值球员,林楚妍、魏雨心分别被评为最佳副攻、最佳自由人。
从2023年初征全国赛的惊艳亮相到今年的双冠加冕,这支队伍用团结拼搏的精神诠释着百年名校的排球传承。当两座全国冠军奖杯被捧回学校时,操场边的训练声依旧此起彼伏——那里,新一批的毓英女排姑娘们正在续写精彩。
传承之路:坚守中凝聚力量
下午4时,福州十六中训练场,排球与地面相撞的“砰砰”声像密集的鼓点,混杂着清脆的哨声此起彼伏——队员们正在进行多球训练,腾空扣杀的身影在阳光下跃动。
从20世纪20年代排球运动在校园悄然萌芽,到如今成为响彻全国的排球名校,福州十六中用近百年的时光,把“传承”二字一点点刻进了球场的每一寸土地。
“上午埋首课本,下午奔赴球场”,这是队员们的日常。训练时间大多安排在下午课后、周末,可即便如此,文化课与训练的平衡仍是绕不开的考题。如何让青春在书桌与球场间从容切换?十六中的答案藏在“市队校办”的探索里——作为福州市排球传统校中“市队校办”的承接单位,这里的冠军之路从来不是队员们的孤军奋战,而是教育局与体育局联手托举的成果,是“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理念落地生根的模样。
“市队校办”,不是挂块牌子那么简单,而是真正让体育与教育拧成一股绳:学校为队员们调整课表,老师利用课后时间补上落下的知识点;体校提供专业教练和先进器材,让训练更科学高效。在这样的合力里,“文武并举”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到的现实。
这份融合的底气,根植于学校探索多年的“5421”排球冲冠模式与“五育共生”育人模式双轮驱动体系:“五个一措施”夯实基础,联动4所小学、2所初中和1所高中,构建起小初高一体化培养路径,让人才梯队如活水般流动;以“女排精神”为价值内核,以排球运动为实践载体,系统推进“五育共生”育人模式。“这是竞技与学业的双赢。”魏学军看着场上奔跑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
成长之光:超越奖杯的价值
冠军之外,比奖杯更珍贵的是逐梦路上那些看得见的成长轨迹。
杨伊琳刚入队时,和许多队员一样,边哭边写作业,但觉得自己选的路要坚持走下去。渐渐地,她在一次次垫球、扣杀里品出了乐趣,脚步也愈发坚定。林楚妍的蜕变同样清晰,刚上初一时在校内比赛还接不稳多数来球,如今却能在全国赛场的聚光灯下独当一面,成为队伍的中流砥柱。
这样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观念的深耕。夺冠当晚,十六中校长林硕在朋友圈写下:“我们庆祝的不是冠军,而是孩子们眼里的光。”排球在校园里不只是竞技项目,更成了滋养成长的土壤。
如今的十六中初中排球队,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核心队员即将升学毕业,小将们已崭露头角。而更让人期待的是十六中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排球身影——
“好球!”“加油!”下午体锻时间,一场场班级间的排球比赛激战正酣;课间操里,新增了趣味排球“吉尼斯挑战”;社团招新时,排球队报名人数比去年翻了一倍。
可以看到,不论是赛场还是大小活动,学生们都斗志满满,但其实上场的选手并非都是排球高手。“只要学生自己感兴趣,就可以报名参加。”魏学军说,“希望这项运动教会她们面对失败时的韧性、团队协作中的智慧、敢于超越自我的勇气——这些比任何冠军奖杯都珍贵。”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支初中排球队,到今年的双冠荣耀,福州第十六中学用30余年的坚持证明:教育与体育从不是单选题。当纯粹的热爱锚定长久的坚持,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赛场上,跳出最舒展的弧线,活成自己眼中最亮的光。(记者 燕晓)
上一篇:闽侯洋里500亩果园丰收
下一篇:全国首个防商渔碰撞馆在榕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