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鳌峰书院的深厚渊源
这里不仅是他中举的福地,也是他树立报国爱民远大理想之地
鳌峰书院。记者 林双伟 摄
清嘉庆三年(1798),年仅14岁的林则徐以府试第一名的成绩中了秀才,随后进入当时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求学,直到20岁中举。近7年的求知和成长让林则徐逐渐走向成熟,书院学风的熏陶让他更加坚定了济世报国的志向。可以说,鳌峰书院不仅是林则徐中举的福地,也是他树立报国爱民远大理想之地。
鳌峰书院内举办的文史沙龙。记者 管澍 摄
师从郑光策
鳌峰书院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由曾被康熙皇帝褒为“江南第一清官”的理学大家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创建。在清代福州的四大书院中,“独占鳌头”的“东南第一学府”鳌峰书院为当时福建最大的书院,也是福建最高学府。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书院改为讲授“新学”的“校士馆”,不久易名为福建法政学堂。
鳌峰书院在近2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林则徐在中秀才后入学鳌峰书院,历时近7年,一直到20岁中举为止。当时,鳌峰书院的山长是郑光策。
郑光策进士出身,为人正直,痛恨腐败的吏治,反对不问政事只求营钻奔走,要求学生不要整天读死书应试,而要明礼达用。林则徐深受郑光策的欣赏,这种“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也深深影响了他。林则徐在这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开阔的视野、务实的作风,他是郑光策本人以及鳌峰书院教养出来的代表。
林则徐对恩师郑光策难以忘怀,在他的《云左山房诗钞》中就有一首题为《郑苏年师抱膝图遗照》的诗,对老师的逝世,“不禁泪涔涔下也”,感情之深,跃于纸上。
鳌峰书院内景。记者 叶义斌 摄
居同巷拜同师
据《鳌峰书院志》记载,截至清嘉庆十年(1805),鳌峰书院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这些人当中,“上者醇茂敏达出为公卿,次亦化其乡人”,其中有著名理学家蔡世远、孟超然、郑光策等;有最早撰写《郑成功传》,留下大量郑成功收复台湾珍贵资料的郑亦邹;有提出非凡见解,对清朝治理、开发台湾产生重大影响的蓝鼎元;有精于刑律、铁面无私的包拯式传奇人物陈若霖;有大学问家陈寿祺和“政事文章,经史著述,卓然当代伟人”的梁章钜;有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为官清廉、曾国藩的导师廖鸿荃;有“天才奇逸”、与龚自珍齐名的诗人张际亮……另外,还有一些福州籍著名人物,如船政大臣沈葆桢、晚清状元林鸿年等,虽不能确定其早年是否入过鳌峰书院,但也有确切资料表明,他们的学业与鳌峰书院学者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林则徐一生的挚友梁章钜。梁章钜与林则徐少即为邻,梁在《归田琐记》中说:“余福州老屋,在屏山之麓,与少穆比邻者数年。”林则徐老宅在左营司,梁章钜则居赛月亭,二人曾结邻屏山麓。
林则徐曾说:“某未冠,受业于郑进士师(郑光策),即与君习,继与君居同巷,又同馆于人(同入闽抚张师诚幕),数晨夕者有年……”原来,虽然梁章钜年长林则徐10岁,但曾师从鳌峰书院主讲孟超然,又同为鳌峰书院山长郑光策高足,先后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为幕僚。在京城时,二人都参加了“宣南诗社”,后又成为同僚。当梁章钜在护理江苏巡抚任上请病缺时,是林则徐来接替江苏巡抚一职,故两人交往愈加频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和梁章钜都是清代禁烟派的代表。在中华民族面临列强侵凌的紧要关头,梁章钜挺身而出,坚决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他是第一位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一度被称为“抗英巡抚”。
除了梁章钜,林则徐在鳌峰书院的师友还有陈寿祺、杨庆琛、李彦章、林昌彝、张际亮等人。近代以后的福州较早接触并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出现了不少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鳌峰书院“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使近代先进文化在福建的传播少了许多观念性障碍,它提倡的文化价值观,是福建文化从旧形态向近代化转换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至关重要。
文脉赓续 弦歌不辍
近年来,每到周末,鳌峰坊37号的鳌峰书院里聚集了全市乃至全省的文史专家和爱好者,大家共聚一堂,每期探讨一个闽都文化主题。
2010年6月18日,福州鳌峰书院重建工程完工,让不少福州人欢欣雀跃。许多学者说,这不仅是林则徐的求学处,也是观照福州城市文化性格特征的重要遗迹。
重建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1911年,鳌峰书院毁于一场大火,仅余一座假山。旧址已成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校舍。
在二附小(原鳌峰书院)南面,格致中学鳌峰坊校门(原福州师范学校大门)西侧,旧鳌峰坊35号(新37号)是著名海军将领李世甲的故居。鳌峰书院就选址在这里重建。李世甲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左右二路、前后三进式福州大宅院。李世甲故居的右路建筑门厅和主厅等旧貌无存,故有关部门将故居右路建筑改作设计,恢复为鳌峰书院的主体建筑。
鳌峰文史沙龙的创办者之一、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说,福州的文化史需要开展更多宣传,当时选址李世甲故居也正好是鳌峰书院的位置,从赓续文脉的角度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另外,鳌峰书院培养英才,鳌峰文史沙龙创办的初衷也是为福建省福州市挖掘和培养更多年轻的文史专家,从创办至今已有50多期,一批青年文史专家从中脱颖而出,为弘扬福州历史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记者 管澍)
上一篇:鼓山景区正式投用“登山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