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饭店为掩护,护送同志、转运物资、观察敌情……
闽侯“阿庆嫂”书写红色传奇
闽侯县青口镇联丰村桥仔头自然村,曾活跃着一名普通的农妇——廖水妹。她被革命干部和群众亲切地称为“革命的老妈妈”。抗战时期,她如同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以自家开设的路边饭店为掩护,与敌人机智周旋。她的故事,是闽侯县乃至闽中地区不可磨灭的红色传奇。
联丰村位于青口镇东南区域,与福清市西北部接壤。这里可以说是青口镇乃至闽侯县与福清接壤的“前沿村庄”之一。桥仔头自然村正位于这个“前沿村庄”的一线要道。
20世纪30年代,丈夫早逝的廖水妹在桥仔头自然村区域(今福厦公路旁)经营兴利饭店,独自抚养3个孩子。1936年,时任中共福清县委领导人、革命烈士陈金来为开展革命工作,往来于福清和福州城区,经常在廖水妹的饭店歇脚。其间,他向廖水妹和她的孩子宣传革命精神和民族救亡图存的道理,让他们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不久,在陈金来的引导下,廖水妹将饭店转变为闽中红军的地下联络站。
就像阿庆嫂的“春来茶馆”一样,兴利饭店表面卖粥饭,暗里成为传递情报、掩护同志、转运物资的关键枢纽。在那个特殊时期,廖水妹以一句家常暗语、一碗热粥,巧妙应对盘查,护送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安全过往。
抗日战争中后期,兴利饭店的作用愈发重要。廖水妹在敌伪频繁活动的交通要道上周旋,常常借“招呼客人”之名,观察敌情;以“买菜送米”之由,传递密信。其间,她的幼子陈木火担任交通员,护送干部抵达罗汉里游击根据地。她的长子陈焰吓、次子陈金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一线。
1948年,廖水妹因病去世,她用一生诠释了“革命母亲”的坚毅与忠诚。她的长子参加新四军,负伤归来仍心系家国;次子辗转各地坚持斗争;幼子在新中国成立后,亲历了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并因曾支援革命事业,被认定为“五老”人员。(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