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美德 兑奖品 暖校园
学校“德育银行”背后的温暖实验
“我写心愿想要盲盒,学校真的买到了!”在罗源滨海学校的“德育银行”前,初二学生蔡文钰和同学们兴奋地翻看着积分存折。在罗源滨海学校,有着一家特殊的“银行”——在这里,善行可“存款”,美德能“兑换”,孩子们的每一次公益付出,都会变成货架上实实在在的奖品。这一切,都源于一位热心校长的教育实践与慈善情怀。
把“存折”发到每个孩子手里
“这个月给小卓的生活费已经通过罗源县慈善总会打到你的银行卡上了,请查收!”
“钱收到了,谢谢校长帮助!”
这段微信对话,来自罗源滨海学校校长黄招良和一名学生家长之间。对话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小卓父母离异,父亲独自抚养他,爷爷中风卧床,奶奶早已去世,全家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就在小卓升入初中前,父亲不慎摔伤,双脚粉碎性骨折。家庭陷入绝境,孩子的学业眼看就要中断。
黄招良得知后,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他不仅承担了小卓的全部学杂费,还承诺初中三年每月资助1000元生活费。在他的帮助下,小卓穿上了整洁的校服,顺利入学,逐渐融入集体,成绩也稳步提升。
“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黄招良说。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赠予长期支持者的戒指和证书——那是他持续参与慈善的见证。
在他的带动下,2018年10月,罗源滨海学校慈善爱心基金会正式成立。6年来,通过师生爱心捐款,共筹集善款60余万元,全部汇入县慈善总会专项账户,透明管理、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已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和教职工,发放爱心基金30余万元。
美德可“储存”
积分能“变现”
“德育银行”是滨海学校初中部的一处“热门打卡地”。这个创建于2024年的“德育银行”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奖品:文具、盲盒、游戏周边……这些都是学生们用“道德积分”兑换的奖励。
“如果没有想要的,还可以提建议!我之前写心愿想要盲盒,学校真的采购了!”初二学生蔡文钰兴奋地说,“接下来我要更积极参加志愿活动!”
校长黄招良道出了设立“德育银行”的初心:“孩子未必能听进说教,所以我们把品德量化为积分,用礼物引导行动,让美德成为他们真正的财富。”
在这一机制下,学生可通过志愿服务、帮助同学、成绩进步等获得积分,学期末按积分兑换奖品。每个班级门口还设有光荣榜,展示积分最高的5名学生,德育表现也纳入各类评奖和综合考评。
小学部更是早在2022年10月就开办了“德育超市”,用6种彩色积分卡(文明、创新、艺术、阅读、书写、运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卡片虽小,却让孩子们在收集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副校长尤芳说。
爱心义卖、志愿服务
德育有温度
德育,不只停留在积分和兑换,更融入真实的生活和行动。
每年3月,滨海学校都会开展“学雷锋·做志愿”主题系列活动。爱心义卖是最受欢迎的环节之一。“快来看,快来买!这些书都是九成新!”“这是我特意做的摆件,希望大家把美带回家,把爱心留下!”小义卖员们吆喝得有模有样,操场上人头攒动,暖意融融。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学雷锋绘画征集、义卖员竞聘、校园美化等实践项目,让孩子在体验中理解“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真谛。
学生陈雨菲在参加义卖员竞聘后感慨:“每一次爱心的传递,都在铸就伟大。我们要让雷锋的品格在心中扎根。”
学校也积极与社区联动,在拗九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师生志愿者走进社区,探望孤寡、空巢老人,送去慰问品,帮助打扫卫生,用实际行动传承孝亲敬老的美德。
温暖不停歇,慈善的火种正在传承。“我们想证明,德育可以很生动。”黄招良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创新德育形式,加大帮扶力度,让慈善的火种在校园里持续传递,让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温度的人”。(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高坤颖 刘其燚)
上一篇:中印尼“两国双园”迎来阿根廷高粱
下一篇:福州年轻人花式“爆改”奶茶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