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做好茶文章,推动茶产业、茶文旅协同发展。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行走在永阳大地,处处洋溢着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帮利茶产业园中,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一站式”现代化茶业工业园勾勒出茶产业发展新图景;梅满天下车间里,一颗颗“小青梅”酿成乡村振兴的“金果子”;晟源纺织5G智能车间内,智慧加工线昼夜不停,“黑灯工厂”为传统纺织业注入数智基因。
2024年,永泰县交出亮眼经济答卷,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96.74亿元,增长5.5%,总量在全省实现争先进位。2025年,实施310项重点项目,其中省重点9个,市重点项目75个,分别比增80%、29.3%;高效运转专债申报、土地报批和重点项目前期等3个工作专班,上半年获批专项债24.98亿元,位列全市第一;启动“奋勇争先落实年”征地拆迁百日攻坚行动,组建5大片区指挥部组团攻坚,为全县高质量发展腾挪更多空间。1月~8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其中工业固投增速20.9%,连续43个月保持20%以上的高位增长。
小县区也能做大产业、小县区也能有大发展。近年来,永泰县持续深化拓展“三争”、开展“奋勇争先”行动,围绕“做大城关、做大产业”,持续做优做强李梅、建筑、服装、纺织、水业、文旅六大产业,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闯出了一条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梅卖出好价格,农户喜洋洋。
一颗青梅酿出美好产业
梅满天下产业园激活青梅经济新动能
【现场探访】
走进梅满天下青梅产业园的腌制车间,空气中弥漫着酸甜馥郁的果香。记者看见,一个个长宽高均4米的腌制池排排相连,285个腌制池中装满了青梅,绿色的青梅经过五个多月的腌制已逐渐变成琥珀色。车间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检查腌制进度,确保每一批青梅都能酿出最佳风味。
“今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我们开展了青梅收购工作,按照均价每公斤3.56元,通过现款结算向村民收购了2.2万吨青梅。”福建梅满天下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田雄杰说,厂里285个腌制池可同时加工2.3万吨青梅,待晾晒场投用后便可将青梅捞置起来清洗、晒干,经精加工后供应给朴朴、山姆以及日本等海内外市场。
据悉,梅满天下青梅产业园项目位于数字永泰产业园C-45地块,由福建梅满天下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22年项目落地永泰,用地面积达82亩,总建筑面积约为8.2万平方米,包含建设厂房、办公楼、包装车间、宿舍楼以及污水站等五栋建筑。目前,5栋建筑的主体结构建设、砌体施工、外墙喷漆以及门窗安装等工序已全面完工,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今年11月投产,投产后每年可就近加工青梅3万余吨,年产值约4.5亿元,将带动超450人左右就业。
永泰是青梅大县,种植面积6.1万亩,今年全县青梅产量超7.5万吨。如何保住果树、种出好果、卖出好价,是永泰人的心头大事。梅满天下是永泰引进的青梅龙头加工企业,通过保底价收购青梅,确保青梅收获季“有人收梅、有钱收梅、有池存梅、有车运梅”。此外,梅满天下开展青梅精深加工项目,生产脆梅、梅饼、梅饮料、梅酒等,对于壮大永泰青梅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永泰经验】
永泰作为福州市的“后花园”,有着“李梅之乡”的美誉,青梅种植面积6.1万亩,主产区遍布葛岭、城峰、岭路等乡镇。作为“一年一采收”的“百岁果树”,青梅树承载着万千梅农的生计希望。过去,由于当地李梅产业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曾几度出现“果贱伤农”的现象。
近年来,为保障李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永泰相继出台《永泰县振兴李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永泰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永泰县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细则》等扶持政策,引进优良青梅品种,推广青梅绿色高优栽培技术,建成1个千亩青梅标准园、6个百亩青梅示范园,青梅品质显著提升。
此外,永泰推行一系列稳价保收的“组合拳”,让青梅丰收成色十足。去年以来,永泰以数字永泰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等为载体,引进梅满天下、梅百华等青梅龙头加工企业,构建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在青梅主产区设立10余个集中收购点,年收购青梅3万余吨,让梅农采收季不愁销路;创新推出李梅特色保险,在李梅采摘季为采摘人员办理意外事故救助保险,总保费25万元;引入永阳振兴乡村发展集团,为企业争取金融信贷资金,带动李梅交易量增长;近期永泰县李梅产业链党委的成立,将创新打造“链上李梅 融合共兴”党建品牌,进一步为当地李梅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依托自身“绿色家底”,永泰持续深挖绿色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永泰以梅为媒,打造“休闲采摘+李梅文化+旅游观光”复合业态,推动李梅观光工厂、李梅文化创意园建设,研发李梅系列伴手礼,举办李果采摘节、晒李节、赏梅节、李梅文化节等活动,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小青梅”成为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金果子”。
永泰正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
一片绿叶致富一方百姓
帮利茶产业园探索“三茶”融合新路径
【现场探访】
走进福建帮利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只见一台台原料处理机宛如“火眼金睛”,精准剔除茶叶里的金属杂质,处理后的茶叶刚落下,自动化包装机便飞速运转,将一包包茶叶快速封装,随后,经入箱、封箱后的产品兵分两路,一部分直销市场,一部分制作成饮品配方后供应给新式茶饮企业。
这幅产业升级图景,源自永泰帮利茶产业园一期项目。“我们引入智能化茶叶精制和包装生产线,能够精准把控产品重量、数量、检测等关键参数,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的同时,减少70%的人员投入,实现节本增效。”福建帮利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朝斌介绍。
据悉,永泰帮利茶产业园项目由福建帮利茶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规划总占地100亩,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总投资达1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包含一栋现代化产房和一栋综合办公楼,今年3月,一期项目36条生产线完成调试并投产。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包含两栋现代化产房和一栋多功能综合楼,7月19日,二期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正式进入砌体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8月全面竣工。
20世纪90年代末,帮利茶业在福州成立,从一家茶饮门店起步,逐步发展为集新式茶饮研发与传统茶叶加工于一体的全链条供应链企业,公司业务覆盖福州、宁德、武夷山、斯里兰卡、肯尼亚等海内外市场。2021年,企业锚定永泰生态优势落子布局。
“永泰地势高峻,温差大、高湿、多云雾,山中多红壤,是得天独厚的茶产区。”张朝斌表示,未来,将把这里打造成集茶叶生产制造、传统茶道研学、新中式茶饮研发、4A级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茶业工业园。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形成以年产5000吨分装工艺产线为核心的茶叶生产基础,年产值有望突破4亿元,可提供800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
【永泰经验】
茶产业是永泰优势特色产业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永泰茶叶产量已占据福州地区的三分之一。2015年,永泰绿茶正式“上户口”,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2021年,永泰县被授予“茶旅融合特色县域”称号。2024年,福建省首届新式茶饮产销衔接活动在永泰开展。
帮利茶产业园永泰项目打造的现代化茶业工业园,是永泰推进“三茶”融合、驱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永泰还多措并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绿起来”带动“富起来”实现“强起来”。
近年来,永泰先后出台《关于振兴永泰茶产业的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十条措施》等政策,投资建设同安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安省级茶叶产业强镇,实施“永泰绿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市级绿色生态茶园等项目,重点扶持卢峰茶业、汇和茶业、云芳茶业、紫山天茗等茶企推进茶旅融合项目建设,引入帮利茶业等企业,开发新中式茶饮、新周边IP,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永泰创新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模式,将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带动茶农致富、茶企增效,促进乡村振兴。近年来,草木谷闽台茶文化艺术中心、永泰细茶露营地等产业项目相继落地,茶叶开采节、茶艺品鉴等特色活动轮番举办,大众茶馆、茶庄园、茶工坊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同时,卢峰茶业和同安镇政府、占柄村共同启动草木谷“茶旅+助农”项目,将41户脱贫户纳入股东系统,年保底分红3600元/户,全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增加永泰绿茶销售1万斤以上,辐射带动周边村、乡镇500多名茶农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从“绿叶”到“金叶”,永泰正以一片茶叶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晟源纺织数千平方米的车间,只需几名工人巡检设备运转。
一根纱线织就绿智图景
晟源纺织产业园发展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
【现场探访】
走进福建晟源纺织智能制造产业园的5G智慧数字车间,科技感扑面而来:一排排“粗细联智能轨道”自动转运粗纱,5G+细纱单锭检测系统实时捕捉细纱断头数据,100英寸的智慧大屏上跳动着生产数据,4万平方米的车间里,仅有几名工人穿梭管理,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纺织车间“千人纱、万人布”的刻板印象。
作为永泰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的标杆项目,自2023年1月启动建设以来备受业界关注。项目位于城峰镇石圳村,总投资18.8亿元,占地340亩,规划建设27.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研发中心及配套建筑。目前,1#、2#厂房已正式投产,3#厂房的设备正在陆续进厂,4栋职工宿舍楼同步投用,4#、8#厂房于9月启动建设。
从“千纱万布”到“数智织造”,智改数转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我们致力于打造‘黑灯工厂’,园区配备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引入数据化绿色智慧纺纱管理系统,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无人生产。”福建晟源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芷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自动化物流网络已覆盖车间80%的工序节点,万锭用工人数从45人降至15人,效率提升200%。项目建成后,将拥有50万纱锭的生产能力,带动产值增加至25亿元。“接下来,我们将深化AI技术的应用,并计划开放数据接口,与上下游企业共享产能、库存信息,进一步推动纺织行业链数字化转型。”
【永泰经验】
晟源纺织的“智改数转”之路,是永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服装产业是永泰的传统产业,也是近年来永泰着重打造的“六大产业”之一。
近年来,永泰高度重视服装产业发展,出台《永泰县促进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依托服饰智造产业园项目,对服装企业技改升级、数字化改造、扶持用工等方面予以补助和奖励。同时,聚焦企业融资难、转型难等问题,每年设立400万元贴息资金池,通过“先贷后补”方式给予工业、商贸服务业企业年化1%贴息,以小贴息撬动大发展。
在推进产业升级的进程中,永泰积极组织开展纺织服装业数字化转型培训会、示范企业观摩等活动,让“智改数转”的理念在企业生根发芽,并邀请联通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多名专家,开展数字化诊断上门指导服务和政策宣讲,一对一制定数字化转型服务方案,全力打通企业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
技术转型的前提是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依托永泰县乡村振兴直播电商基地,永泰开展了一场场干货满满的服装电商人才培训,为企业讲授AI视频直播技巧,解析线上服饰市场趋势,推动服装产业与电商直播深度融合。此外,永泰积极牵线搭桥,引导纺织服装企业与闽江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共建“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去年,晟源纺织扩产、黑狮科技改建等6项省重点工业项目实施技改,3家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全县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2024年全年技改投资额11.1亿元,比增130.3%,传统产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下一步,永泰将持续聚焦“做大城关、做大产业”,以“六大产业、五大片区”为抓手,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始终保持“拼”的姿态和“抢”的劲头,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永泰实践。(记者 傅亦静 通讯员 柯晓静 张彩仪 陈邦烘 图片由记者 包华摄)
上一篇:国赛赛场看“闽匠”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