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数字之帆 逐浪智慧海洋
福州推动海洋渔业管理向“精”向“智”
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浪潮奔涌。福州勇立潮头,以数字之力、以智慧之桨,推动海洋渔业管理向“精”向“智”深刻变革。
架起信息高速路
海上服务更精准
渔民出海最怕什么?怕离岸远了,无法接收信号,成为“信息孤岛”。
“现在船上有了‘移动Wi-Fi’,不仅能随时和家人联系,还能刷手机、看视频。”从事渔业生产20多年,老船长吴文江感受到了海陆联通带来的安心与便利。
这要归功于福州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卫星海联网项目,通过为渔船配备全新通信终端——“移动Wi-Fi”,连接天上卫星“基站”,架起一条条畅通无阻的海上信息高速路。
以前,由于岸上通信信号无法覆盖,渔船出港后,陆地就难以与渔船实时联系。渔船要想联系陆地,要么通过价格昂贵的海事卫星电话,要么发送信息容易遗漏的短报文。
如今,有了网速更快、费用更低的卫星海联网,渔民出海也能获得性价比高的畅通网络通信。目前,全市1098艘在册大中型海洋渔船已经联通通信卫星,福州也成为全国首个高通量通信卫星覆盖所有大中型海洋渔船的地级市。
铺好信息高速路便利渔民海上作业的同时,福州也全力提升海洋预报警能力,保障渔民出海安全、生活安全。
海上天气阴晴不定,渔民以前全靠经验判断。现在市海洋预报台每日发布海浪、海温、潮位实况和预报信息,渔民都能在手机上查看。
以需求为导向,福州还拓展海洋预报精细化、定制化服务,开发连江深远海养殖专项海洋预报,提供百米级网格化预警信息,降低养殖生物、设施与人员风险。
除此之外,随着海洋综合观测监测检验平台、海洋生态灾害在线监测系统以及气候变化监测评估管理系统等平台的相继投入使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正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渔民生产生活将更有保障。
发力新基建
海上管理更聪明
黄岐智慧渔港管理系统。(连江县大数据服务中心供图)
海上福州建设提档升级,数字化带来的改变不仅有安心、精细的海上服务,还有更高效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福州市智慧渔港新基建试点项目在连江县黄岐国家中心渔港落地投用。这是福建省首个智慧渔港项目,通过“海港一张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依港管船、依港管人、依港管安全”。
走进黄岐智慧渔港信息中心,可以看到,管理人员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查看渔港内每艘船的位置、行船轨迹及编组情况。打算出海的船长打开手机上的APP,即可填报出海信息,简单又高效。
渔船出海得先报备。黄岐国家中心渔港可供700多艘渔船停泊、避风。过去,船员违规出海、船舶进出无序的状况一直是渔港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如今,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上述顽疾得到有效遏制。
推进智慧海洋建设,福州还先后实施两江四岸人船动态智能监管系统、海洋渔业养殖资源管理系统、远洋渔船安全监控及服务管理平台等项目。目前,这些系统已整合接入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智慧管理与服务平台,进一步夯实海洋数字新基建,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让海上管理更加聪明。
装上“最强大脑”
海上执法更高效
走进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办公区,只见宽大的屏幕上实时切换着船舶动态、海上实况、数据查询等信息,全市海洋与渔业执法监管情况一目了然。这是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智慧执法监管系统,也是全国首个数智海渔执法大队的“最强大脑”。
向“数字”要更精准的海上服务,要更高效的海上管理,也要智慧的海上执法。
迈向海洋渔业执法“数智化时代”,福州拿出实招。执法船上安装超视距高清探头,配备无人机巡查、无人船巡航、水下机器人探查,时时感知现场执法态势。8月,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智慧执法监管系统建成,打造“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海”的指挥平台,初步实现对近海的全覆盖监控、全方位监管与全天候执法。9月,全国首个数智海渔执法大队正式挂牌成立,推动海洋执法工作从“人海战术”向“智慧赋能”跨越。
据了解,市海洋与渔业智慧执法监管系统自9月初试运行以来,已经指挥一线执法人员精准高效登临安检渔船42艘次,查处非法捕捞行为13起,较传统海上巡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当数字浪潮奔涌入海,海洋渔业管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福州市将继续高扬数字之帆,以精准化、智能化为方向持续推动海洋渔业管理升级,全面提升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治理效能与服务品质,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记者 冯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