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在全国率先成功培育出无边海带,这一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传统海带往往存在较多边角料,而无边海带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其边角料相比传统海带减少了一大半。这一创新成果无论是对海带养殖产业还是相关的加工产业来说,都是巨大的变革。从养殖角度看,无边海带的出现可能优化了海带的生长形态和质量;对于加工产业而言,边角料的大幅减少能降低成本、提高原料利用率,有望推动整个海带产业向着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种苗是水产业的“芯片”。记者15日获悉,福州海带“超级工厂”——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下文称“官坞海产”),在全国率先成功培育海带新品种——无边海带。
成熟的无边海带。
15日,记者走进官坞海产的育苗室,只见一排排无边海带幼苗整齐划一地平铺在水池里,一旁的工人们正在忙着清洗苗盘,将海带苗表面杂质冲洗干净,确保良好的生长环境。
据悉,官坞海产于2023年从国外引进无边海带亲本,随后便着手开展该品种本土化试养工作。今年8月中旬,无边海带开始小规模化育苗,经过40余天的精心培育,幼苗长至三四厘米并陆续下海养殖,标志着我国首批无边海带问世。
无边海带,顾名思义是指海带存在的边角料较少。传统海带在去头去尾的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30%至40%的边角料,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而无边海带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特性,边角料占比仅10%至15%,从而进一步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试养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边海带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品质好,一片海带长度可达5至6米,宽度约0.4至0.5米,整片利用率可达到85%到90%,是海带精加工的优质原料。”海带育苗基地负责人林哲龙自豪地说。
无边海带也是福州践行大食物观的一个生动实践。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科学利用水域资源,建设“福海粮仓”,包括做强大黄鱼、海带、鲍鱼、紫菜等一批水产加工产业链条,发展海洋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业。(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陈汉琳/文 连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