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139条内河见证着这座城市生态环境的巨大转变。曾经,这些内河或许面临着污染与失序的困扰,然而如今,其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清澈的河水在河道中缓缓流淌,河岸植被郁郁葱葱,原本杂乱的河岸被精心规划成了宜人的休闲空间。如今,这些水系宛如一条条灵动的旅游休闲观光带。沿着内河漫步,人们既能感受清新的自然气息,欣赏沿岸的如画风景,又能在繁忙都市中寻得一方惬意的休闲天地,内河的改变成为福州生态建设的亮丽名片。
图为晋安河温泉公园。陈伟摄
清晨或傍晚,在福建省福州市三捷河、流花溪或是晋安河等内河沿岸的慢步道上、串珠公园里,都能看到市民锻炼的身影。他们享受着河水清澈和空气清新带来的幸福感。
80多岁的林老伯是老福州人,家住流花溪附近,他指着流花溪说,多年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曾经清澈的流花溪渐渐成了无水河、垃圾河,水体发黑发臭,蚊蝇满天飞。晋安河、三捷河等百余条内河同样遭受影响,福州内河生态环境一度受到严重破坏。水体黑臭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市民生活。
福州市4个城区共有139条内河,总长度约295公里。为彻底改变内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2016年,福州市打响城区内河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结合实际,确立“系统综合、生态自然、标本兼治”三大治理理念。运用系列措施,全面截污、清淤、清疏、治理污染源、实施城中村改造,以及“种树”“修路”“亮灯”“造景”“建园”,组建联排联调智慧管理体系等,全面改善和提升内河流域水体、沿岸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治水举措,内河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目前,福州城区内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121条河道建成开放,此外,建成500多公里滨河林荫绿道、379个串珠公园、5000多亩滨河公园绿地,基本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如今,在流花溪、台屿河、梅峰河等内河,沿岸步道和绿带为“串”,块状绿地为“珠”,串绿成线、串珠成链,形成串珠式绿地公园。城区水系已成为风廊、水道、绿带相结合的旅游休闲观光带,成为市民们的幸福河。
为持续巩固水系治理成效,今年以来,福州市不断创新水系日常管理机制。完善水系运营管理机制,提高河道管理水平,优化城区排水防涝系统;强化水系监督管理体系,结合“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内河日常监督管理,提高城区水环境管理水平;共享水系治理成果,结合河道通航条件、沿线历史文化及景观资源,推动河湖联通,大力开发内河旅游,打造水上“百里福道”。
除日常管理机制更新,福州市还注重创新现代治水管水新模式。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整合交通、城管、气象及地铁、在建工地等多方数据资源,打造集“风情、雨情、水情、工情、警情”于一体的排水防涝“一张图作战”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事前预警预报、提前布防,事中辅助决策、统一指挥,事后灾后评估、优化系统”的全过程管控。
创新建立联排联调机制,组合完善防洪、排涝、调水、污水治理等功能。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包干的防内涝工作机制,确保调度指令可直达、处置过程可追溯、防汛责任可考核,实现一张图统排涝、一中心管全城。建立“眼(监测体系)、脑(数据分析运算模型)、手(自动化控制系统)”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形成现代化的治水管水新模式。这一模式荣获2024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赛区)安全与应急大奖。(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