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剧扎根乡间传薪火》
在福州的乡间,闽剧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闽剧深深扎根于此,成为乡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间的戏台简陋却充满温度,演员们粉墨登场,水袖轻舞,唱出历史的悲欢离合。老一辈艺人倾囊相授,将闽剧的唱腔、身法等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孩子们在乡间浓厚的闽剧氛围中耳濡目染,他们跟着师傅咿呀学唱,一招一式认真揣摩。闽剧在乡间的土地上薪火相传,它不仅是艺术的传递,更是福州传统文化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福州闽剧扎根乡间传薪火
——再访晋安非遗(闽剧)展示馆
展示馆的闽剧表演吸引不少村民。记者 陈暖 摄
27日,位于晋安区寿山乡石牌村的晋安非遗(晋安)展示馆重新开馆,整饬一新的二楼戏台传出阵阵高亢的戏腔,石牌村的老人们纷纷赶来听戏。现场,芙蓉闽剧团献唱《拜寿》,老人打着拍子,听得开心,连浑浊的双眼似乎也亮了不少。
时隔一年,悠悠闽韵又在村头响起。揭牌时,原馆长、晋安闽剧团团长欧成斌眼睛湿润了,仿佛目送长大的孩子渐行渐远,“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了”。
2019年,欧成斌在石牌村“乡村大舞台”建起晋安区非遗(闽剧)展示馆,自掏腰包收集200多张资料图片、450多件文献资料和实物,构建起闽剧的“时间长廊”。开馆时,欧成斌对记者说:“我8岁就进入闽剧团学艺,能在有生之年做成这件事,真的很痛快!”
当时,展馆位于石牌村小礼堂,环境逼仄昏暗,中央一方舞台。欧成斌在后台腾挪出位置,收集的戏衣、道具,乃至茶担、化妆箱等数百件实物,只能憋屈地窝在窄小的房间内,展陈文字也是自编自写。条件虽简陋,但展馆以其专业丰富的展陈,结合非遗传习等活态传承,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截至2020年底,展馆接待游客超2万人,开展了40多场培训,闽剧成了石牌村乡村振兴的一大特色。
再访非遗展示馆,这里历经三次改造,已寻不见多少旧貌,逼仄昏暗的旧房拆除重建变为双层粉墙院落,外墙手绘戏台上书生小姐眼角含情的初遇,内部一层设200平方米的展厅,二层为乡村大舞台和闽剧非遗传习所。
步入明亮的展厅,序厅、闽韵流芳、闽剧振兴、闽苑晋彩、尾厅、闽剧服饰体验区等六大展区,将闽剧四百年传承娓娓道来。在展陈柜的灯光折射下,戏服金线、头面的珍珠熠熠生辉,展示着闽剧大俗大雅之韵。
闽剧是独属于福州的剧种,俗称福州戏,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首,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其起源可溯至明万历年间。晋安区一直是闽剧生长的沃土,1978年郊区闽剧团(晋安区闽剧团前身)成立,通过“以团带班”“以团养班”的形式培养人才,走出许多闽剧名角,学员大量分流到福州各剧团,故在闽剧界素有“无晋不成班”之说。
欧成斌见证闽剧的多轮兴衰,至今仍在为传承闽剧火种而奔走。为了维持展示馆的正常运营,年逾七旬的他殚精竭虑,东拼西凑,经常要自掏腰包。幸运的是,此次改造由晋安区、寿山乡出资邀请福州日报社团队开展提升改造,展馆重生了。
欧成斌说:“新馆将闽剧文化传承提高到了新高度,完整梳理了闽剧四百年发展的脉络,有高度、有历史、有故事,宣传也做得非常到位,我太高兴了。”
闽剧根植于民间,活跃于市井乡野。20世纪80年代鼎盛时期,晋安闽剧团经常辗转北峰等乡间巡演,每年演出250场左右。欧成斌近年致力于闽剧新唱,应各单位邀请创作了《垃圾房风波》《最美晋安人》等以移风易俗、扫黑除恶为题材的现代闽剧,在社区、乡间广泛传唱,老百姓爱听爱看,起到了活跃乡村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的宣教作用。
寿山乡党委书记郑跃乾希望,闽剧展示馆和乡村非遗传习所、乡村大舞台全面整合,为来寿山的游客提供一站式了解闽剧文化、学习闽剧唱腔、欣赏闽剧表演的好去处,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闽剧文化新地标。(记者 朱榕)
上一篇:澄清!永辉超市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