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铮:十年育成“榕薯910”》
鄢铮,一位在农业科研领域默默耕耘的研究者。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花费十年光阴精心培育出“榕薯910”。这十年间,他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播种、观察、记录和改良。从薯苗的选育到田间的精心照料,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心血。“榕薯910”的育成,是他多年来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鄢铮卓越的科研能力,更有望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提高薯类产量,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为薯类品种的丰富和优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鄢铮团队培育的甘薯新品种“榕薯910”,两个月后将会收获并推向市场。“我们团队历经10年科研培育的这种富硒甘薯新品种,兼具鲜食品质、加工属性,更有保健功能,对振兴乡村农业很有意义。”鄢铮激动地说。
鄢铮在观察甘薯长势。
“榕薯910”种植在福清龙田镇的福建省聚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内,共60多亩。鄢铮告诉记者,消费者对鲜食甘薯通常关注口感、甜度、水分等;对加工用甘薯,更看重淀粉含量、粗纤维含量等。作为福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甘薯,传统地方品种通常无法兼具鲜食品质和加工属性。鄢铮率领团队成员,以“榕薯756”为母本,通过集团杂交选育出兼用型甘薯新品种“榕薯910”。
记者看到,“榕薯910”的薯块呈纺锤形,薯皮为紫红色,紫白色的薯肉则与槟榔芋相似。据悉,该品种薯块烘干率26.6%,淀粉率16.8%;薯肉细腻且粉,甜度中等。同时,该品种在基地高产栽培模式下,鲜薯亩产量达3000公斤以上,比现有种植品种提升约10%。更重要的是,“榕薯910”对硒元素的富集能力强,仅有外源喷施有机硒肥,薯块中的硒含量就达到每公斤0.15毫克,是传统品种的近4倍。
富硒甘薯具有抗心血管病、抗大骨节病等多种健康保健功效。“榕薯910”独特的富硒能力,满足消费者对功能食品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甘薯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甘薯新品种的培育是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鄢铮告诉记者,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原有甘薯品种可能退化,或无法完全适应新的生长条件,并直接影响其品质和产量。因此,需要不断培育新品种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以及抗旱、抗涝、抗病等能力,以确保甘薯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的产量和品质。“榕薯910”耐涝性很好,在台风大雨造成内涝并没有及时疏浚农田的情况下,被泡上两天的甘薯根茎也很少看到烂薯烂藤现象。
一个甘薯新品种的培育,需要科研人员花费至少8年的时间。鄢铮告诉记者,他们需要从现有甘薯种质资源中挑选出具有目标特性的亲本材料,通过杂交选育出后代品系,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区进行适应性试验,并历经一轮轮的优胜劣汰后,才可能筛选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等特点的甘薯新品种。最后,还要取得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后,才会在生产上推广。
除了“榕薯910”,鄢铮和团队还先后育成“榕薯756”“榕薯819”“榕薯109”等甘薯品种,其中“榕薯819”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榕薯756”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上述品种在福州、宁德、泉州、漳州等地试验示范推广累计约10万亩,最远的推广到新疆地区种植。(记者 陈木易/文 原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