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地村的新希望》
锡地村,这个曾经平凡的小村正孕育着新希望。往昔,它或许只是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如今,变革的春风吹遍每一寸土地。崭新的柏油路在村中蜿蜒伸展,仿佛是通向未来的纽带。农田里,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取代了传统农具,科学的种植方法让庄稼茁壮成长。村里还建起了小型加工厂,吸引着年轻人返乡就业,曾经的寂静被热闹的机器声和村民们充满活力的谈笑声打破。学校也翻新扩建,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憧憬着无限的未来。锡地村就像一颗正在萌发新芽的种子,在新时代的滋养下,充满无限新希望。
到锡地村参加研学的孩子动手制作锡制品。记者 郑帅 摄
闽侯县洋里乡锡地村坐落在山间,村内梯田茶山、古树林群、宗祠古厝和谐共存,景色优美。从宋代开始,锡地村就与锡结缘,村民世世代代制作锡器,从村里走出去的手艺人数不胜数。如今,随着锡艺馆翻新改造完成,锡地村谋划多年的农文旅特色乡村游,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
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庄,逐步蝶变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旅项目村,在此过程中,锡地村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连氏祖先迁居闽侯洋里后,便将落脚之地称为锡地,锡地村由此而来。怎样利用独特的锡文化带动乡村振兴呢?锡地村“两委”制定了复兴锡文化、打造特色农文旅项目的计划。
要实施这一计划,一处合适的文化宣教场所尤为重要。很多人把目光投向村里的古厝,但规模大、保存较为完整的连氏古厝闲置多年,且古厝的产权涉及100多名村民,其中一户村民还迁居国外。
为了顺利实施计划,村干部在时任村支书连纯根的带领下,逐户展开沟通工作。经过连纯根的动员,在外经商的连东返乡谋发展。“2018年,连东担任新一届村支书后,为专注于家乡建设,他放弃了自己收入颇丰的事业。”连纯根说。
在连东的努力下,村民和在外乡贤拧成一股绳,自筹资金30余万元,拓宽了高速洋里互通至锡地村的3.63公里道路,新修了环村栈道,修缮了一批古厝。
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锡地村开始以靓丽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发展农文旅特色乡村游,目的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久绽放。那么,如何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乡村建设“千村一面”?
连东介绍,为复兴锡文化、打造特色农文旅项目,村里利用古厝翻新改造了锡艺馆。
锡液浇入模具之后,压模、成形……70岁的锡艺非遗传承人连克良熟练地操作几分钟后,一个锡制兵马俑就在他手中诞生,赢得人们的赞叹。
“锡制工艺品色如银、亮如镜,多用于制作传统嫁妆、酒壶等生活用品。”与锡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连克良说,锡的密闭性强,本身具有极佳的保鲜性。如今,在连东的动员下,村里的留守人员开始学习打锡技艺,这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
如今,一拨拨网红团队来到这里,用镜头捕捉村里的美丽,并通过短视频将锡地村的农家生活和独特的锡艺传播到千家万户。
为了给锡地村更大的舞台和视野,连东还盛情邀请台湾乡建乡创团队的负责人、漆艺师黄守堃,为锡地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2023年,黄守堃来锡地村考察时,被这里的安静和纯粹打动,也被锡的兼容性深深吸引,决定将自己的漆艺工作室落地锡地村。“只有进行创新,非遗技艺才更有趣,才会被更多人接受。”黄守堃说,锡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和大漆相结合能够快速做出造型各异的手工艺品,非常适合研学项目的开展,他将积极引入研学团队,为锡地村带来更多人气。
如今,连东正带领村“两委”积极筹划,准备利用已有的步道和部分山脊线,建成约2.5公里的环山步道,同时进行育苗阳光棚、农业景观等的改造,配套各种运动器材、儿童无动力营地公园等项目。(记者 谭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