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的这一发现意义非凡。约5.5亿年前的海绵动物化石,宛如一把珍贵的钥匙,开启了探索远古生物奥秘的大门。海绵动物作为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早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它们承载着数亿年前生物的信息,让科学家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生态环境,推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初始模样,也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动物进化的脉络,在地球生命演化的漫长画卷上补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新网南京6月6日电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6月6日消息,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在湖北宜昌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冠群海绵动物化石,填补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重要环节。
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5日23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
海绵动物通常被认为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后生动物。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分子钟推测表明,海绵起源在大约7亿年前,但确切的海绵化石记录直到约5.39亿年前的寒武纪才大量出现。寒武纪之前的海绵化石记录十分稀少,且大多存在争议。
近年来,研究团队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大规模的化石挖掘,新发现一类大型海绵动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
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包含各种现生动物和化石动物的形态数据矩阵,并进行严格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螺旋网格海绵属于冠群海绵,与六放海绵亲缘关系接近。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表示,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是研究团队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长期挖掘和系统研究,形成的一项重要成果。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连接了埃迪卡拉生物群和寒武纪生物群,也表明埃迪卡拉生物也许和现生动物之间有某种直接的演化关系。
上一篇:浙江发现一例稀有“恐龙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