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背后的情况》
近期,或许是金融市场某些现象触及了央行的底线,导致央行“不高兴”进而采取行动。也许是市场上出现了过度的投机行为,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例如货币供应量不合理波动,影响物价稳定或者资产价格泡沫有膨胀趋势,威胁到金融体系安全。也可能是某些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对宏观金融调控形成挑战。央行一旦出手,往往意味着要对这些不健康的情况进行纠正,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如调整利率、准备金率等手段,引导市场走向稳健、有序发展的轨道,确保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央行动手了。
最近,人民币汇率的“过山车”走势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从11月6日美国大选特朗普获胜后到11月2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7.05一路跌到了7.25,短短二十天,贬值了3%。
央行不高兴,直接动手了。
从11月13日起,央行启动了逆周期因子,并在香港发行了大量离岸央票。
重启“逆周期因子”,简单说就是人为调整外汇市场的供需,让人民币的贬值速度放慢点。
在香港发行了大量的离岸央票,这其实是收紧市场上多余的人民币,避免资金外流、汇率继续下跌。
11月20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了2024年第十期和第十一期央行票据。一年之内,央行在港发行同等规模央票并不多见,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稳汇率”的信号。
对于当下的人民币汇率,我们有几个基本判断:
1、央行希望汇率贬值来对冲出口,但不希望过快贬值;
2、人民币7.30附近会是央行防守的重要点位。
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真不一定会进入长期贬值区间,当下的特朗普关税2.0和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并不相同。
一个最关键的改变是:人民币汇率问题重新纳入中美经贸磋商的主要议程。
美国全面加征关税,那么中国可以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对冲出口下滑的影响,主流投行和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会贬值到7.5-8.0的区间内。
美国不会放任中国汇率贬值,因为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所以很可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主动升值。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是单纯的数字变化,而是全球经济局势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的判断是:
人民币汇率短期贬值趋势难改,中长期趋势取决于中美谈判。
我们也将随时解读汇率信号,以及背后更大的经济信号。
虽然市场的波动,谁也阻止不了,但掌握主动权,才是真正关键的选择。
上一篇:外交部回应赖清德与佩洛西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