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境地区,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实现了降维打击。印度的无人机妄图非法越境,然而,解放军凭借先进的电子战技术,迅速对其进行了精准掌控。当印度无人机靠近边境时,解放军的电子战系统如同一双无形的大手,瞬间将其“接管”。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在电子战领域的卓越实力,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能力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和边境安全。这种高效的应对措施,让印度的非法行为无处遁形,有力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据印度“阿尔法防务”网站报道,一架隶属印度陆军的无人机在中印边界东段侵闯我国领空,随后解放军迅速出手,通过电子战技术手段“活捉”了这架无人机,“接管”无人机的控制权。在经过短暂操作以后,这架印陆军无人机又被物归原主。这件事引发了印度舆论哗然。印度《经济时报》将其称为“奇耻大辱”。
印军对无人机有着强烈需求,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印度就开始进口无人机,并研制各类无人机。进入21世纪后,印度国防部又在若干份规划及文件中,反复强调无人机在未来战场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16年,印度国防部提出了要耗资30亿美元,力争在10年内(2016~2026年),采购超过5000架无人机的宏伟计划,决心不可谓不大。
从以色列和美国引进的无人机在印军装备序列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印度极为看重无人机的国产化率,在遵循过往“引进+仿制”的发展路线以外,对自主研发予以大力扶持。不过,所谓的“自主开发”并没有让印度从中获益,反而暴露出许多丑闻,例如去年亮相的FWD-200B军用无人机,号称能替代美国“捕食者”无人机。但这架国产无人机简直没法看,外形丑出了天际线,还采用手搓的原始技术。说明印度在军用无人机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开资料显示,在印度陆海空三军中,印度陆军装备的无人机与巡飞弹型号最多,合计有20种。印度空军有5种无人机,印度海军列装有3种无人机。其中,以色列研制的“苍鹭”系列中空长航时无人机、美国的MQ-9B“海上卫士”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以色列的“搜索者”系列战术无人机,可视作印度军用无人机的三巨头。当然印度也有少量自研无人机装备,但在列装数量、技术性能、战术使命等方面来讲,无法与前三者相比。
尽管“阿尔法防务”网站并未说明上述涉事无人机的具体型号,但报道中明确表示,涉事无人机原产于以色列。因此其型号无非是“苍鹭”-MK1/2 或“搜索者”-I/II无人机。前者印度陆军拥有49架,后者则装备有70余架,主要承担实时监视、通信中继、目标毁伤评估、电子侦察与干扰等任务。
紧接着“阿尔法防务”网站又补了一刀,声称涉事无人机的数据链路已加密,但解放军还是设法将其破解,并接管了无人机的控制权。从这个角度来看,解放军所构建的反无人机体系,已在实战中得到了成功检验。
要想对无人机实现“接管”,就必须运用阻断干扰/诱骗控制技术,该技术是指依靠屏蔽阻断、干扰、诱骗,甚至接管目标至区域坠毁,以用较小的代价实现对非授权或敌对无人机的管控。具有隐蔽性好、安全可控、无附带损伤等优点,可分为欺骗干扰型、信号入侵型和网络攻击型。至于解放军在本次事件中,大概率是使用了信号入侵型反无人机电子战系统。
信号入侵型旨在通过阻截无人机的遥控数据链路,随后侵入无人机遥控指挥中枢,进而最终控制无人机。值得注意的是,信号入侵的实现过程较为复杂,不仅需要在不损伤无人机的前提下,完成对无人机遥控数据链路的阻断,且还要实现控制指令的伪装欺骗。尤其是当下一些无人机同时具备地面飞行员手动控制和预编程程序控制功能,无人机在接收不到手动指令后,还能实时切换到程序控制,由此进一步增加了信号入侵的技术难度。
控制指令的伪装欺骗,意味着需要知晓敌方无人机的载波频率、数据链路编码方式和加密手段等信息,需要较高的电子战水平。诱骗和控制敌方无人机的经典战例,莫过于在2011年12月,伊朗军方成功诱使一架美制RQ-170“哨兵”无人机降落在该国境内。当时伊朗使用了一套俄罗斯的“汽车场”大型电子战系统,诱骗和夺控了美国无人机。“汽车场”大型电子战系统我国早年间也有引进,后来又推出自主研制的型号,作战性能超过了俄罗斯产品。
截至目前,印度陆军对有关报道仍持否认态度,一口咬死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印度陆军还对媒体发出警告称,勿要对此事大加渲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与恐慌。
接管敌方无人机控制权,不仅需要强大的侦测能力,还需精准的干扰与反制技术,中国近年来已经在无人机及电子战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经过此番事件后,印军会对解放军的反无人机作战能力有一个全新认识,在无人机和电子战领域,解放军完全可以做到对印军的碾压式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