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疯的梗“暴躁老祖宗”能上热搜,原因或许在于其独特的魅力。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找到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而“暴躁老祖宗”以其夸张、幽默的形象和言语,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仿佛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存在,用犀利的言辞吐槽着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让人们在欢笑中获得了片刻的放松。同时,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分享,从而使其迅速登上热搜榜单,成为今年最具话题性的梗之一。
“有人说我骗了蒋干骗周瑜,look in my eyes, tell me why,这是谋略。”
“再熬几天(夜),气血亏的比你钱包还空,你受得了?嗯?你回答我!”
“那我问你,朕的瑞鹤图画的好不好看,瘦金体不潇洒吗?喜不喜欢,说话!”
“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追本溯源,这个中英结合、土洋杂糅的句式最初起源于哔哩哔哩的游戏区,意在用瞪眼+嘶吼+质问的组合拳,完成一场整活儿式的自黑版“澄清”。
看看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有谁比古人更合适一吐为快?搭上AI换脸、自动生成视频的技术快车,课本上、纪录片中、博物馆里的历史人物们,就这样“下凡”来到屏幕中与观众“对线”,开启了一场古代撞现代的抽象聚会。
论玩梗营销/科普,这届年轻人太权威了
没人知道第一个想到用“暴躁老祖宗”做文旅宣传的人当时在想什么,但是“官方发疯”确实很好用。
对于用古人事迹玩梗,博物馆们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苏州博物馆发布的系列玩梗视频里,江南四大才子轮番上阵,其中唐伯虎的“回答我”视频点赞超过10万次。甘肃省博物馆、山西晋国博物馆、江苏盐城市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单位也光速加入其中。
不仅如此,“暴躁老祖宗”的用处花样翻新。对于贪图20分钟赖床时间的年轻人来说,爸妈说话不一定好使,那假如劝你起来吃早饭的是扁鹊,阁下又该如何应对?
(坏了 我成蔡桓公了)
当然,官方玩梗已不鲜见。当年轻人走上科普、宣传岗位,生长于互联网环境的他们,也在让传统上严肃的内容变得有趣起来,正如历史人物“下凡”到屏幕中,以往枯燥冰冷的内容就这样变得更接地气了。在思考何为“网感”的同时,互联网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特性又重回我们心中。
透过热度看本质,评论文章这样说——
当然,在欢笑与热闹之后,我们也不妨冷静一下退半步思考。
AI生成内容似乎已经慢慢渗透到了生活多处,尽管我们心知肚明屏幕中吹胡子瞪眼的张飞并非真实,但是AI生成假史料污染知识库的风险,却已多次被学者强调。
正因如此,多家媒体也纷纷发布评论文章,呼吁“玩梗虽好,可不要贪杯”。
1
被老祖宗“回答我”刷屏!网友:谁敢信?我的历史是苏轼教的(节选)
(央广网 | 下划阅读更多)
官方号纷纷下场二创接住了“回答我”的网络热梗,复活历史人物主打一个“严肃内容咆哮着说”的反差萌,娱乐性和互动性强又易于传播,无形中化解了历史知识的厚重门槛,让众多网友欲罢不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魔性”传播正体现了受众的阅读期待。
对于“回答我”系列视频爆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宏超表示,这背后是微妙情感的同频共振。
3月24日,苏州博物馆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视频均采用了AI技术制作,文案则是博物馆团队根据真实历史等创作出来的。他们希望将历史知识和这种新颖的形式结合起来,达到充满趣味地传播历史知识的目的。
工作人员介绍,在这组“回答我”风格视频中,苏州博物馆侧重于讲述每个主人公的自身经历,比如唐伯虎的视频着重介绍其命运多舛,文徵明的视频着重讲述其大器晚成等,利用这些历史故事,获得网友的情感共鸣。“我们希望大家可以了解这些艺术家的人物故事,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书画作品,并能了解他们作品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希望网友们看了视频之后,可以来到博物馆去观赏文物,进一步了解这些主人公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漳州市博物馆也在近日发布了一条以南宋哲学家朱熹为主人公的“回答我”风格视频。3月24日,漳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认为这种风格的视频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爱好,因此有了创作以朱熹为主人公“回答我”风格视频的想法。
苏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通过AI技术制作的这些视频,拉近了古人和网友的距离,“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生成速度上,新技术都为我们提供了方便,未来我们也会继续进行尝试,希望能制作出更多让观众喜爱的作品。”
从“00后接管官方号”到“微短剧”出圈,官方号传统严肃印象下接地气的创新表达背后,是新媒体时代对于屏幕内外“人”的高度关注,贴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潮流文化。这样的花样和心思,不妨再多一些。
2
文旅宣传莫止于“追梗”
(齐鲁晚报 | 下划阅读更多)
在当下的文旅领域,“蹭热点”“搭车热梗”已成为获取流量的常见手段。从各地争抢“哪吒故里”,到紧跟“回答我,look in my eyes” 这句魔性口头禅进行创意宣传,各地文旅部门在社交平台上各显神通,试图以短平快的方式捕获大量流量。
不可否认,这些“追梗式营销”确实能在短期内让一座城市搭上流量的“顺风车”,迅速走红。例如,各地文旅用杨紫舞步进行“全国巡跳”二次创作,引发模仿热潮,成功掀起一波流量狂欢。多地将“回答我”热梗与本地文旅特色相结合,用历史名人搭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向现代人发出“灵魂拷问”,成功吸引了网友的目光。
然而,在这热闹的表象之下,也需要冷静思考。线上“流量”到线下“留量”的转化率究竟有多少?各地文旅追梗,真正持续火爆的又有几个?这类营销过度依赖“梗文化”,极易导致内容同质化,造成网友的审美疲劳,使游客只记住了梗,却忽略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当热潮退去,没有优质内容支撑的文旅目的地很容易被遗忘,难以从“网红”转变为“长红”。
文旅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没有本地文化的加持,旅游产品就如同无根之水,难以为继。放眼全国,有些景区和文旅项目,为了博眼球盲目挂钩文化标签,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仅仅停留在“人有我有”的初级阶段。比如多地争抢“哪吒 IP”,有的只是停留在表面联动,最终陷入“打卡即结束”的尴尬境地;有的借势开发文旅产品,但没有立足本地实际,无法形成独特品牌,造成了同质化产品的资源浪费。
旅游并非一锤子买卖,其本质是美好生活的体验经济,需要兼顾短期流量与长期口碑。靠网络流量吸引来的游客,如果到一个地方旅游没有收获良好的体验,那么口口相传的效果就会相应抵消,甚至会因为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的滞后而受到流量的反噬。景区在追求短期效应、追逐热梗之外,更应重视人们出游的核心诉求,跟上实质性的配套服务,将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口碑”。
若想实现文旅项目的长久繁荣,就必须从“追梗”转向“练功”,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在深挖文化IP方面,要打造独特体验,将文化IP与地方特色深度融合。比如,提到冰雪,游客就会想到哈尔滨;提到烧烤,游客就会联想到淄博。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韧性上,各地需要补齐短板,提供精细化服务,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
还需要注意的是,流量营销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警惕剑走偏锋。有的梗可以跟,有的则不适合,千万不要触及底线和红线,否则将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文旅目的地的“火”,挖掘文化内涵是根本,完善服务体系不可或缺。文旅产业的本质是实现人与文化的交流,热梗营销只是打开流量入口的手段,如果仅止步于此,将难以持续发展。只有深耕文化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在基础设施、文化挖掘、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修炼内功,平衡好“流量”与“留量”,才能让游客真正“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实现文旅产业的行稳致远。
3
“老祖宗骂人”何以让人拿得起放不下?
(节选)
(光明网 | 下划阅读更多)
我们为何爱看“老祖宗骂人”,爱看“正经人搞抽象”,这个问题不妨从史学、哲学和传播学三个维度来分析。
从史学层面看,传统历史研究常困于“高山仰止”的叙事窠臼,而AI技术将历史人物解构为可触及的情绪容器。这种将古人还原为普通人的视角与钱钟书在讨论史学的方法时指出的“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李时珍不再是《本草纲目》里的圣人画像,而成为会为年轻人熬夜揪心的老中医,当我们翻开历史的褶皱看到唐伯虎这个潇洒的才子背后的人生故事,我们对古人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从哲学层面看,这样的传播非常符合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微型叙事”,即局部的、临时的、情景化的知识,强调差异、多元视角和人类经验的碎片化。视频通过将历史人物置于现代语境中,以幽默、情绪化的表达方式重新诠释历史,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权威性和单一性,转而呈现一种去中心化、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博物馆的“老祖宗骂人”系列,还是历史老师的“对话场景”教学,都是文化传播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共鸣的转型。通过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文化传播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受众,还能在一声声“你回答我”中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很难说这样的互动性不能引发受众对具体历史人物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探索与学习的热情。
不可否认,这只是文化传播中的一个爆款,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甚至当这样的玩梗越过某一边界,会产生历史虚无感。但此刻,在这样的欢乐中沉浸三分钟,挨骂三分钟,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与益事。
4
“回答我!”“老祖宗”,就会“咆哮”吗?
(节选)
(北京日报 | 下划阅读更多)
破次元壁的结合,让原本存于历史的“纸片人”立体丰满了起来。他们说着Z时代熟悉的热梗,表情生动、语言诙谐,让略显晦涩的知识变得有趣,不失为一种新的表达。
然而用当有度,不可恶搞。就像很多网友的感受一样,初看乍觉新鲜,但刷得多了,便生出一种审美疲劳。不管扁鹊还是李白,每个“老祖宗”都用同样的语调咆哮,展示着同一种“暴躁”,连孙悟空和被武松打的虎都开始要求“回答我”。这不仅是将历史人物扁平化了,还可能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庸俗化。
今天,生成式AI技术飞速发展,让历史名人走出“故纸堆”,融入现代语境,不失为一种特色传播。但趣味科普不是滥用恶搞,跟风之时应当保持对历史的基本敬畏。倘若为了戏谑而戏谑,仅仅停在流量思维,看似是在挖掘文化宝藏,其实是对历史资源的误解乃至浪费。
仰望中华文化星空,群星何其闪耀。或忧国忧民,或潇洒豁达,或婉约细腻……那些留在历史脉络中的“顶流”,个人气质之参差,精神世界之广博,远非一个“咆哮体”能表达。准确地说,它是创新,但仅仅只算创新的一种,“老祖宗”们值得更精彩的呈现,也期待更多元的表达。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诗意解说,到“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爆火,再到“回答我”的魔性输出,这些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面孔越来越鲜活,源源不断给人以惊喜。守住技术的边界,和历史真诚对话,呈现各有千秋的文化景致,才能不断碰撞出当代文明的火花。
5
一睁眼就被古人追着“骂”?用AI“复活”老祖宗也别消解历史的严肃(节选)
(封面新闻 | 下划阅读更多)
不难看出,在现代AI技术的赋能下,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壁垒被打破,网友在呵呵一笑中,也吸收着视频中传递的文化信息,让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脑海中”。倘若说,网友们自发“二创”,或源于对某位历史人物的喜爱,但随着不少官方平台的加入,也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尺度,还得带上对历史名人的敬重,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消解历史,更需要考证历史信息的真伪,避免胡编乱造,别让“戏说”变成了“胡说”。
就像苏州博物馆发布的系列“回答我”的视频中,其选用了“江南四大才子”作为主角,既符合该馆的文化特性,也有文物藏品和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譬如,其以祝枝山为主角发布的视频中,人物形象就来源于清代的章绶衔《明人像册·祝允明》,视频背景正是祝枝山写下的草书《滕王阁序》,这两件文物恰好也是苏州博物馆的馆藏。视频一经发出,苏州博物馆的官方平台不仅收获了大量的关注和网友的好评,也宣传了馆藏的特色文物,网友也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收获了文化知识,可谓“双赢”。
“回答我”系列视频的火爆,足见哪怕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洗礼,迷人的“老祖宗”们归来仍是“顶流”,背后折射的是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孜孜不倦,在有趣的互动形式中去传承与发展。
6
“回答我”爆火的冷思考(节选)
(摘自新华网 来源广州日报 | 下划阅读更多)
“回答我”短视频的爆火,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路径——用新技术和好创意,让历史人物和文化用一种更轻松新颖、寓教于乐的方式走进公众、吸引年轻人。正如一位网友留言,“知识以奇怪的方式进入我的脑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思考,如何避免这样的爆改成为一阵风,而是形成可持续的文化消费热点。
网络时代,流量为王。事实上,这样的爆梗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个。可是,网络热点来得快也散得快,热闹喧嚣过后,真正保持热度的并不多。而且,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剑走偏锋,玩得太过,反而容易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举例来说,AI为短视频的创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可是一些脑洞大开的改编,为了流量哗众取宠,把经典剧目改得面目全非,比如让甄嬛枪战、林黛玉打拳击,恶搞过头反而让人不适,被网友们评论为“改得像中了毒”。
“回答我”短视频的爆火,以有趣的创意将公众的视线拉到“老祖宗”身上,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要讲好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的故事,让人们感知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仅靠一两句爆梗和爽言爽语是不够的。除了技术的加持和丰富的创意之外,还需要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深入了解,这样才不至于荒腔走板,才可能让网红变“长红”,让流量转化为文化消费增量。
【内容综合整理自:哔哩哔哩、文案君、央广网、齐鲁晚报、新京报传媒研究、光明网、北京日报、封面新闻、新华网、中国日报、21世纪英文报、广州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张一鸣再起国籍疑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