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村庄“蔬”写致富经,闽侯新塘村便是典型。这里因地制宜,将目光聚焦在蔬菜产业上。村民们充分利用高山的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精心种植各类优质蔬菜。他们科学规划种植区域,采用绿色种植方式,保证蔬菜的品质。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平台将新鲜的蔬菜销往各地。如今,新塘村的蔬菜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让这座高山村庄在蔬菜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稳,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闽侯新塘村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 村民增产增收
高山村庄“蔬”写致富经
4月,闽侯县大湖乡新塘村2300亩田地“丰”景正好,在海拔770米高山上铺展深浅交叠的绿意,也在春日暖阳里迎来今年第一次丰收。
这次春收,700多亩花菜增产300吨,300多亩白菜增产450吨,300多亩包菜增产225吨。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取得这样的成效,得益于新塘村多年来找准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发展路子,利用昼夜温差大的天然气候优势,出品花菜、白菜、丝瓜等高山蔬菜,书写高山村庄的致富经。
新塘村花菜丰收,村民喜上眉梢。通讯员 林奥 摄
菜农年轻化
乡村更有活力
“今年风调雨顺,各种蔬菜长势都特别好。”16日上午9时,新塘村种植户翁文铭、陈丽珠夫妇结束当日的采收工作,来到收菜商张春凤的面包车旁,对蔬菜进行称重、结算。
翁文铭和陈丽珠都是“80后”,是新塘村返乡做菜农的年轻人。2018年,在外打工的翁文铭和陈丽珠认真算了一本“经济账”后,决定返乡创业。
如今,他们种着村里十亩地,一年可收作物三四茬,每年收入十余万元,收成和行情好时,可达二三十万元。“去年行情好,平均每亩增收三四千元,年收入有二十多万元。”陈丽珠高兴地说。
一边有种植,一边有销路。随着称重器上的数字亮起,一车圆滚滚的花菜被陆续搬进张春凤家的冷藏冰库。张春凤是新塘本地人,今年50岁,从事收菜工作20余年。“从事收菜工作前,我也是一个种植户。后来,村里种植业不断发展,收菜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我开始专门从事收菜工作。”张春凤说。
如今,张春凤负责村里十七八户种植户的收菜工作,村里像她这样的收菜商还有六七户。除了每年农历十一月左右的霜冻期,其余时间收菜商都在为了一批批丰收的蔬菜而忙碌。
深耕差异化
做好“特”字文章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上闯出一片天,需要在“特”字上下足功夫。
用好乡土特有资源,深耕差异化、特色化,让乡村蔬菜脱颖而出,这是新塘村的选择。
2022年初,闽侯县推出“闽侯菜丫好”区域公用品牌带动蔬菜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大湖、洋里为核心的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带成为该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塘村气候温凉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高山蔬菜的优质生长地。
“我们这里种植的花菜和平原地区的不一样,我们的花菜是青梗的,而且花球表层有一层毛茸茸的‘雾’。”陈丽珠举起手中的花菜对记者说,高海拔带来的昼夜温差,使得新塘村的花菜有着不同于平原地区花菜的特征和口感。
不仅深耕本地特色蔬菜,新塘村民还不断在实践中获取真知。收菜商张春凤使用的冷藏冰库就是实践里的“智慧结晶”。为了解决蔬菜在夏季雨季容易腐烂、在收割时经常错过好行情等问题,张春凤想出了用冷藏冰库贮存蔬菜的金点子。“除了可以防止蔬菜腐烂,冰库还能在行情不好时将蔬菜贮存起来,等价格稍好些再出售。”
在新塘村“两委”的努力下,张春凤的“独门秘方”顺利变身为新塘村的“集体良方”。
“今年,新塘村成功申请到200万元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资金,用于建设冷链仓库,仓库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新塘村党支部书记陈仲兴告诉记者,冷链仓库项目投用后,将有效增强新塘村蔬菜种植业的产业韧性,有助于新塘村进一步深耕本地特色领域,打响蔬菜“特”字牌。
种植科学化
错季育苗抢时间
2007年,新塘村“两委”成立蔬菜合作社,引领蔬菜产业逐渐形成标准化育苗、采后商品化处理、品牌销售的模式。从那时起,村里有了能够直接改良土壤的“测土配方”。
“原来我们不懂什么叫科学种植,认为只要把菜苗往地里一种就可以了。”陈仲兴介绍,自合作社成立后,县农业农村部门每年都会来村里采集土壤样本,并依据测量结果中的酸碱度等指标,为新塘村种植户配比土壤改良剂。“去年一共送了80吨土壤改良剂,村里分发下去之后,种植户再根据专家的指导自行使用。”
经过多年实践,新塘村探索出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科学种植之道,通过套种、轮作、错季育苗等种植方式,不断让村民增产增收。面对霜冻期挑战,种植户还使用错季育苗法,也就是在全年最冷的农历十一月,利用育苗棚的保温特性提前育苗,为春季抢收争取时间。待菜苗移栽后,他们继续使用育苗棚种植空心菜、西瓜等,满足自家食用需求。
随着新鲜蔬菜逐渐堆满张春凤的冷藏冰库,新塘村今年的春收已步入尾声。接下来,全村800亩玉米预计4月份种下,在6至9月分批收成。(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林奥 石伟)
下一篇:爱心人士“放星驿站”助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