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旬患者不幸罹患舌癌,经历了手术的磨难。然而,术后却在下巴处长出了一个大肿块,这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痛苦。为了堵住口底的漏洞,医生们可谓是“别出心裁”,从患者的胸口“借”了一块肉来进行修复。这一举措看似神奇,实则是医学智慧的体现。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者在艰难中逐步恢复,这块从胸口“借”来的肉,仿佛成为了生命延续的希望象征,见证着医学的神奇与坚韧。
77岁的陈大爷4年前接受了舌癌手术,术后左下巴竟长出一个拳头大的硬块。4年间,他辗转多家医院,均因病情复杂被婉拒。直到遇见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甲状腺乳腺头颈外科刘春生团队,他才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陈大爷左下颌的肿物直径约10厘米,不仅影响口腔功能,还散发出难忍的恶臭。刘春生接诊后,迅速为其安排入院检查,确诊为“舌癌术后并发口底瘘致颌下巨大感染腔”,需手术治疗。
面对高龄患者手术风险高、难度大等挑战,刘春生没有退缩,迅速组建多学科团队,为陈大爷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经电子喉镜检查,陈大爷左侧舌根与咽侧壁交界处存在小拇指粗细的瘘口,轻轻挤压左下颌肿物,便有恶臭的深褐色脓液溢出;CT三维重建技术清晰呈现了颌下感染腔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手术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麻醉科、影像科、营养科等多学科紧密协作,全面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和手术耐受能力,确保手术安全可靠。
陈大爷属二次手术,且感染因素、口底组织结构复杂,粘连严重,增加了手术难度。术中,医生谨慎解剖患者颈部大血管,彻底清除左颌下巨大感染肿物及咽瘘口组织。为修复口底缺损,医生巧妙地利用患者同侧胸大肌肌瓣修复咽瘘口,有效阻断了感染通路,为患者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术后,经系统精细化治疗与护理,陈大爷颌下的感染腔逐渐闭合,咽瘘口成功愈合,口腔功能显著改善,摆脱了多年恶臭。术后39天,陈大爷顺利出院。
“口底瘘是舌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刘春生介绍,若将口腔比作房间,口底便是地面,口底瘘便是地面上的洞。这个洞使口腔中的唾液、食物残渣等不断渗入颌下,引起感染,危及生命。因此,他提醒,舌癌术后护理很关键,若患者发现口腔有异常情况,如持续异味或进食、说话感觉异常,应立即就医。(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林春梅)
下一篇:福州“做夏”习俗登上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