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龙华,一位致力于让历史文化街区“重生”的践行者。他深知历史文化的珍贵,以匠心独运之策,精心守护与挖掘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街区。他穿梭于古老的街巷,与岁月对话,用智慧和汗水唤醒沉睡的历史。他积极推动街区的修缮与保护,保留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同时注入现代的活力与创意。他让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使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福建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1岁的福建理工大学教授严龙华活跃在城市保护与更新的最前沿。记者采访他时,他刚出差回来:“这次主要是去闽北的建瓯、松溪做古城保护。”
严龙华。
严龙华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又在同济大学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他最为人熟知的,当数在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项目中的成就。多年来,他主持设计了新店古城、屏山镇海楼、冶山春秋园、三坊七巷、朱紫坊、于山、乌山、上下杭、闽江之心等众多保护与更新项目。
三坊七巷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且难度极大。严龙华和团队深入调研每一处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征,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加固、基础设施更新、功能业态调整等一系列难题,让三坊七巷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韵味,又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求。该项目荣获联合国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一等奖。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抓住于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北坡整治的机会,重建了于山与朱紫坊的历史联系,通过观巷历史地段的更新修复,将于山山脉向街区延伸。同时,新辟一条从朱紫坊东南角穿越格致中学,向南伸入于山北麓的架空绿色廊道,强化了街区与历史自然的连接,基本形成‘两山两塔两街区’特色风貌区。”严龙华介绍道。
上下杭至今仍存续着大量近现代优秀商业建筑、商会会馆、别墅等,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特征。“与白墙黛瓦的三坊七巷不同,建筑青砖红砖混搭是上下杭的鲜明特色。”严龙华介绍,为了保持这种特色,他们通过肌理织补,延续街巷特征环境氛围:历史建筑存续成片的地区,新建筑采用简雅的当代建筑,让历史建筑更具鲜明的历史特征;在更新建筑较多的地段,新建筑采用街区最具特征的建筑类型要素(如青红砖混搭)进行演绎与创新表达,呈现历史感。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发展的脉络特别清晰,各个时代的发展都以实物的形态积淀下来。”严龙华说,“我们做这么多项目,就是要通过保护和重塑,让福州2200多年的城市发展建筑史,成为一部百姓能够阅读的史书。”
严龙华设计的建筑作品遍布福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他主持设计的中国船政博物馆,以独特的建筑造型和丰富的展示内容,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船政文化的辉煌历史。
他还着眼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在鼓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保护与提升规划设计中,他采用绿色建筑技术,让鼓岭度假区在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严龙华60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其中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鼓岭度假区、马尾闽安古镇等获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他还出版了《在地思考——福州三坊七巷修复与再生》《在地生长——地域文化景观塑造》《古厝重生——福州古厝保护与活化》等著作。(记者 关志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