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高新区,有这样一支独特的“银发天团”,他们投身于《南屿镇志》的编纂工作。这些头发花白的老人,怀着对家乡南屿镇深厚的情感与敬意,发挥着余热。他们四处收集资料,从古老的家族谱牒到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从历史建筑的沿革到当地风俗的变迁,事无巨细。凭借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知识积累,他们精心梳理、严谨撰写,在字里行间凝聚着对南屿镇的往昔岁月的回顾与珍视,让南屿镇的历史文化得以系统地记录传承,为高新区的文化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福州高新区,有一支平均年龄72岁的“银发天团”,热心研究历史文化。目前,他们编纂的《南屿镇志》已完成20项68篇章,正在校稿,即将出版。他们就是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员。
▲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探讨史料。
攻坚克难 编纂志书
南屿镇素有“小福州”“小中亭”的美誉,是福建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我们要让每一个南屿人都能从镇志中找到自己的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推进镇志编纂工作。”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庄华强说,“镇志不仅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意义非凡。”
史海钩沉,编纂志书容不得半点马虎。镇志内容需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编纂工作量大且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精力搜集材料、鉴别整档、反复审核校对和论证把关,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资料的匮乏、时间的紧迫、年迈的身体……面对重重困难,“银发天团”从未退缩。他们走访村居,收集口口相传的珍贵故事;深入古老建筑,探寻岁月留下的痕迹;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南屿历史。
镇志编纂工作自2022年10月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初稿,涵盖南屿的自然地理、人口、村居概况、农业、工业、商贸、林业、教育、文化等20项68个篇章的内容。
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实地走访调查文物。
“银发天团” 退而不休
这支特殊的文化志愿队伍现有成员37人,平均年龄72岁。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包括历史学家、文博专家、高校退休教授以及民间学者等。
“老了就想多为家乡做一些事。现在,能为镇里存史、为民修志,是我的光荣。”今年77岁的刘仕敏是南屿人,退休前担任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党建理论研究。“编纂高质量的志书,是一件艰苦、辛苦、清苦的‘差事’。”刘仕敏负责镇志史料的编辑统筹和把关。他每月数次往返于档案馆和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每次都要换乘多趟公交,查找资料再伏案写作,但他乐此不疲。
虽已退休,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员们仍活跃在各种文化活动现场——深入校园教授福州方言、在廉政基地讲述红色故事、在历史文化街区义写春联……此外,他们还编写出版了《翠旗文化》《南屿乡土风情》等20余部书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银发天团”用实际行动诠释“退而不休”的内涵。他们希望通过编纂志书和宣传地方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南屿的独特魅力。(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谢晖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