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V齐聚福州,共话“海上福州”》
近日,众多媒体大V云集福州,聚焦“海上福州”这一充满活力与潜力的话题。这些来自不同领域、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大V们带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探索精神。在福州,他们深入走访,感受这座城市在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成果。他们在交流中,分享着各自对于“海上福州”的理解与期待。从新兴的海洋科技产业到古老的海洋民俗传承,从繁忙的港口贸易到美丽的滨海景观,大V们的讨论将为更多人展现福州在海洋领域的无限魅力与发展机遇。
福州新闻网11月13日讯(记者 谢敏/文 原浩/摄)11月13日,“万千气象看福建·唱响海上牧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连江、福清。中央、省市重点新闻单位记者以及网络大V等约40人组成的调研采访团用镜头与笔触宣传推介“海上福州”建设成果。
走进连江:感知海上牧场的“黑科技”
当天,采访团一行来到连江县定海湾。在“闽投1号”智慧渔业系统显示屏上,大黄鱼动态实时监测、水下生物识别以及水文、水质、气象等多项数据一目了然。
“通过这些数据,养殖人员能够更详细了解网箱底部状况。”“闽投1号”工作人员雷宇嘉向大家介绍其水下动感捕捉摄像系统、海上气候检测系统等智慧管理系统。
“闽投1号”是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采用海工平台半潜式结构设计。平台上搭载有海景客房、宴会厅、厨房、卫生间、办公室、会议室以及智慧渔业中心等旅游功能舱室,平台下方为模拟福建深海海域环境的智能养殖区域,其养殖水体高达6.2万立方米,预计鱼类年产量可达600吨。
“目前,平台可开展海洋科普、潜水、冲浪、海上休闲、垂钓、餐饮、观测通信以及海水养殖等生产、生活活动,实现渔旅融合发展。”雷宇嘉说。
近年来,连江县不断向深海掘金,积极拓展“海上福州”建设新空间,如今平台不仅是海上牧场、海上粮仓,也成为了福建省海洋文旅新地标。
国际在线记者吴雯婷表示“闽投1号”上搭载的自动投喂、捕捞设施,和配置的视频监控、水质监测、5G通信基站等设施让她感到十分震撼,“这是我第一次登上‘闽投1号’,看到了福州在海洋建设方面的成就。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会把今天所见整理成报道,向社会分享‘海上福州’的建设经验。”
走进福清:聚焦智慧港区建设
当天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福州港江阴港区,参观中景石化等临港化工新材料企业。
保鲜盒、透明胶、袜子、头盔……在中景石化科技产业园内摆放着一系列应用产品。
中景石化是全球唯一拥有从液体码头、低温罐区、丙烷、丙烯、聚丙烯、聚丙烯薄膜的完整产业链企业。
这一切都与江阴港的投用密不可分。近年来,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按照“产港城”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江阴港区口岸,发展以临港石化、海洋产业、装备制造、国际航运物流、整车及零配件进出口贸易、大宗商品集散分拨、保税仓储物流展示和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如今,数字赋能又为港口增添了新活力。
在数智中心,通过“福港集箱智慧绿色可视化管理”平台上的口岸、码头、物流园区、集装箱、车辆、船舶等全要素状态信息,采访团可以一览整个港区的繁忙景象。
“这次参观走访,福清蓬勃发展的海洋产业、不断拓展的海港建设、持续推进的海洋科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名水生物科普方向的自媒体人,我非常乐意参与这样产业探访的活动,希望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方式在各平台传播国家海洋发展进展,宣传海洋产业亮点,助力‘海上福州’建设热潮。”微博“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科学科普博主周卓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