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连心汇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当千余名两岸青年共赴一场盛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海峡青年连心汇给出最动人的答案。
6日,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连心汇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吸引两岸青年1100多人参加,其中台湾青年650多人。他们从海峡两岸奔赴而来,讲述回乡寻根的故事,分享创业打拼的勇气,思考融合发展的方向。
在这里,有热烈拥抱,也有泪光闪动。彼此的距离,在两岸青年心中悄然拉近;融合的步伐,从一次次相聚中坚定迈出。
翟翾分享循祖辈抗战足迹寻根大陆的故事。
探寻,两岸的根脉
“爷爷,我们替你回来了!”现场,台湾青年翟翾在舞台上的这句呼唤,让许多人动容。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节点,台湾青年在连心汇现场分享追寻祖辈抗战足迹、寻根大陆的故事,在动情讲述中,让两岸青年的心再次紧紧连在一起。
“从台北到郑州,直线距离1313公里,我们翟家走了三四代。”当翟翾和父亲终于踏上故土,她脱口而出,“爷爷,我们替你回来了。”翟翾说,爷爷生前一直渴望回到大陆,却终未如愿。“当时在加护病房里,爷爷已经说不出话,只紧紧握着她的手,眼角的泪仿佛在说‘我想回家’。那一刻,我暗暗发誓,要替爷爷完成心愿。”
幸运的是,她找到了爷爷失散在大陆的亲儿子。半个世纪后的相逢,让分离多年的翟家终于团圆。“没想到太奶奶和爷爷住过的百年老宅还在,老井、土灶,一砖一瓦都刻着家的印记。”翟翾说,在祖宅祭拜时,她蹲在地上写下一个“家”字,“在台湾总觉得像飘着,那一刻,我们终于有根了。”
她沿着爷爷当年的足迹,在洛阳喝到了记忆中的胡辣汤,看到了爷爷心心念念的牡丹花,也在台儿庄抗战遗址前驻足良久。那里是爷爷曾浴血奋战的地方。每年抗战纪念日,爷爷都写文章纪念战友,这次他们将部分手稿捐赠给台儿庄抗战纪念馆。最后,翟翾带着黄河水和牡丹花回到祖宅祭祖,“这一趟,我们替爷爷走完了回家的路。”
这样的寻根故事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00万台胞回大陆寻根谒祖,两岸共修族谱超过一万部。这些数字背后,是同一个声音在回响:“根,从未断。”
林彦辰、林冠廷兄弟将族谱复制件捐赠给福建省档案馆。
3年前,林彦辰、林冠廷兄弟曾带着爷爷留存的半张族谱回到福建莆田寻根。如今,他们三兄妹均考入北京大学,圆了爷爷的“北大梦”。6日,他们在海峡青年连心汇现场,将“润公林家族谱”复制件捐赠给福建省档案馆。
“我们希望这份家族记忆成为连接两岸血脉和文化的纽带。”林彦延说,“捐赠族谱,是希望通过档案馆让这段历史得以永久保存。”
福建作为台胞重要祖籍地,近年来不断加强闽台关系档案的保护。去年,大陆首部文化领域涉台专项地方性法规《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出台后,民间掀起踊跃捐赠涉台档案的热潮。
“闽台关系档案是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重要见证。”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陈熙满表示,福建已出版《馆藏民国闽台关系档案汇编》,推动台湾义勇队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借助AI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台胞寻根寻亲提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台胞到闽寻根谒祖、认祖归宗精准可靠的线索路径。
许许多多像翟翾、林氏兄弟这样的台湾青年,在文化寻根的旅途中,更加理解“家”的分量,体会“根”的深意。在这一片血脉相连的土地上,他们将继续书写属于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与未来。
桃园姑娘黄钰婷分享她在大陆的收获。
融合,温暖的家园
如果说台湾青年带着族谱回到祖厝,触摸的是“家的起点”。那么背着行囊追逐梦想,则是他们在大陆书写两岸融合“家的篇章”。
桃园姑娘黄钰婷现在是海峡银行的一名理财经理,也是一名福建媳妇。“我的先生是第一批赴台陆生,我们是同学。毕业后我们就在台湾组建了家庭,后来带着两个宝宝回到大陆。朋友们都开玩笑说,我先生最了不起的不是拿到博士学位,而是‘一拖三’带着老婆孩子回来。”舞台上,黄钰婷带着幸福的笑容,向大家分享道。去年,他们在福州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从台湾到漳州再到福州,黄钰婷和家人一共搬了8次家,几乎每年都在漂泊。现在,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不用再带着行李搬来搬去了。在工作中,黄钰婷也收获了很多温暖,“有位客户大姐总是特意绕路来找我办理业务,偶尔还会给我带小点心,我感觉她就把我当女儿一样。”
橄榄球教练康永明带着妻子和子女分享在大陆扎根的经历。
而对于橄榄球教练康永明来说,“登陆”是一场跳出舒适圈、冲向人生中的“幸福达阵”。
2023年,康永明遇到福建省橄榄球协会会长吴露生,对方邀请他来福州推广橄榄球。作为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人到中年的康永明选择放弃台湾公立校的教职,来福州试试看。
刚来福州,康永明先申请了免租金住房,又在相关部门协助下,两个月内就选到了孩子心仪的学校。不久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向他抛出橄榄枝,为他提供了一个体育老师的职位。安顿好一切,康永明把妻子和孩子都接来了福州。
落地福州一年,康永明的小家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生活。令他意外的是孩子们的适应速度,“他们没来多久就交到了好朋友,姐姐每次放学都要去隔壁小区和同学聊很久才回来,弟弟是足球队的,电话手表晚上消息响个不停,不是发一些梗图就是约着要去广场踢球,小朋友的社交比我们还要忙呢!”
康永明说,在橄榄球比赛中,“达阵”是持球突破、全力冲刺的得分瞬间,现在的他正像一名冲破防线的球员,与最亲爱的“队友”配合,冲向人生中的“幸福达阵”。
海峡青年连心汇活动现场。
大陆不仅有家的温暖,也有广阔的事业舞台。一个个台胞家庭在大陆扎根,一批批台胞青年跨海而来,实践理想与抱负,提笔续写两岸融合“家的篇章”。
2015年,海南航空首批台湾乘务员朱婉宁在“3000选50”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入职。工作10年,她飞过17个国家33座城市,航程7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75圈。当初爸爸追着问她三遍“要去大陆吗”,现在她想要骄傲地说:“爸爸,我的选择没有错,宁宁做到了!”
广汽集团的“车界Tony”陈炳均25岁半路出家学设计,去意大利深造,勤学苦练,刚进广汽就参与昊铂HT车灯设计。现在的全新改款车型,整车设计都是由他主导。他说,第一次看到自己设计的车从远处驶来,车灯像钻石般闪耀,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科大讯飞“AI传声筒”李佳家入职第一天打卡,声纹识别就直接发出“欢迎李佳家”的声音,当场让他惊掉下巴。刚入职,他就被派去珠海航展、广交会当主力,“想到过大陆工作机遇好,但没想到这么宠‘职场新人’。”
徐冠胜现场分享两岸科技合作的经验。
拼搏,携手创未来
做“顶天立地”的科研,要有朝向“世界第一”的勇气——这是两岸科技人共同的追求。
海峡青年连心汇为两岸青年合作创造机遇,帮助台湾青年了解大陆科技最新发展动态。现场展示的数字敦煌产品,吸引了一众粉丝,引发了在场台青的浓厚兴趣。
现场,嫦娥六号探月工程青年突击队队员祝寒友带来主题演讲,介绍了探月工程的进展与展望,分享了将月球背面采样带回地球的过程,让台湾青年直呼“大开眼界”。
科研没有边界,两岸科创交流更没有距离。现场,一架无人机带着足球飞过人群,稳稳地落在台湾人工智能发展协会理事长徐冠胜的手中。“这就像两岸的科技合作,看似有距离,实则早已紧密相连。”徐冠胜说,在台湾,他成立了首个人工智能领域协会。在他看来,台湾有很好的技术架构及算法人才,但是市场小。“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大量数据来训练,而大陆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徐冠胜深知两岸在人工智能领域能够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2019年,他决定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落地福建。如今,他正着力推动无人机足球两岸科技体育项目落地。
近年来,福建接连出台并落实落细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助力台胞台企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享受同等待遇,为台湾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
沈坤庆畅谈两岸科研人才交流合作的广阔前景。
来自台北的沈坤庆对此深有感触。3年前,他入职福州大学,目前在该校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担任教授,主要研究以氮化镓半导体为主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器件制造。
氮化镓材料属于第三代半导体,它能让充电速度更快、5G信号更强、能源更省。氮化镓半导体研究对于支撑我国在光伏、新能源等优势产业的全球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初到大陆时,沈坤庆也曾遇到尴尬期——在大陆没有科研经历,这让他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存在短板。但两岸科研人渴望交流的热忱很快就化解了这一问题。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分管科研的领导常常邀请专家和他分享申请国家项目的经验,让他能更快了解国家重大专项的框架和大陆习惯用语。通过专家牵线搭桥,他顺利与一家省内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沈坤庆所拥有的上百种氮化镓器件研发与生产经验有了用武之地。
不仅如此,沈坤庆还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建立了紧密合作。这三年来,他们合作制备出国际高水平的氮化镓材料晶体,产品功率器件电流增益是同级器件的数倍以上,团队设计的深紫外光激光器让晶圆芯片使用率增加40%,大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这些成果都是台湾与大陆科研融合的具体表现。
“两岸科研交流越广,成效越好,机会越多!真心期待更多台湾同行的加入与融入,让台湾先进器件优势与大陆澎湃产业动能相融合,共同书写属于中国人的第三代半导体传奇!”沈坤庆说。(记者 唐蔚嫱 冯雪珠 林榕昇 图片由记者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