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高空中,检修灯具,让“灯塔”长明指引列车归港
高铁“掌灯人”守护“陆地航母”之光
电力工沿着烫手的扶梯向上攀爬。
灼热的气流炙烤着福州南动车所,午后气温逼近37℃。22米高的灯桥在骄阳下如沉默的钢铁巨人,在寂静中泛着微光。此时,是动车组列车没有出入库的短暂间隙,亦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供电段福州南供电工区的副工长张杰与工友们面对“烤”验的黄金两小时。他们的身影在热浪中攀援而上,维系着灯桥的明亮,也维系着暮色四合之后,高铁动车检修基地——这座被誉为“陆地航母”的有序脉搏。
暑运正酣,灯桥之上,“掌灯人”的守护已悄然开启。“陆地航母”的“灯塔”之光,亦将照亮无数夜归人的路。
张杰(右)和工友检查灯具。
负重攀爬的“烤”验
午后,13时30分,热浪蒸腾。
1号灯桥下,张杰和工友们集结完毕。头顶是毫无遮拦的烈日,脚下是被烤得滚烫的水泥地。登高前的叮嘱声在热浪中显得格外郑重:“手把牢靠,踏稳抓牢,安全带必须系好!”这是无数次重复后仍不能松懈的警醒。
电力工臧艳东仔细检查装备,头盔、安全绳、厚实的劳保手套一样不少。他将沉重的尼龙绳斜挎肩上,深吸一口气,开始攀爬那被烈日反复炙烤的铁梯。
铁梯表面温度早已突破60℃,每一次手掌与铁梯的短暂触碰,隔着厚厚的手套传来的热力依然惊人。橙色的工装后背,在攀爬中迅速被汗水浸透,紧贴脊背,如一面无声诉说艰辛的旗帜。
“太阳炙烤下,这大铁架子就是个大烤架。”张杰仰望着工友向上移动的身影,声音在灼热空气中显得无比清晰:“再热,安全的长袖长裤手套也绝不能省,否则,瞬间就能烫伤皮肉。”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着自然之威,在这钢铁铸就的灼热舞台上,上演着最朴素的坚守。
灯桥之下,是延伸至动车所的铁轨。
方寸之间的责任
狭窄的灯桥平台之上,视野骤然开阔,脚下的钢筋网格却如烧红的烙铁。
臧艳东迅速固定好安全绳,稳住身形,小心地将重达15公斤的工具包和崭新的投光灯依次吊运上来。60米长、1.5米宽的灯桥走道两侧,30盏主光灯在烈日下静默挺立。臧艳东打趣道:“站在桥上,简直像踩在炽热的烤架上”。
然而,真正的“烤”验远不止于此。张杰介绍:“换灯这活儿,真功夫全在颗颗螺丝上。”这既是体力的挑战,更是责任心的毫厘较量。只见他屏气凝神,扳手在滚烫的螺丝上轻巧而精准地旋动。拆下的螺丝、垫片,立刻被谨慎归拢,妥帖收进随身工具包,绝不任其遗落平台。一旁的臧艳东,双手如呵护珍宝般稳稳护住正在拆卸的沉重灯体,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工具包,确保每一件工具都安然在位。
“别小看这一厘米见方的小小螺母。”张杰语气凝重,“从这7层楼的高度掉下去,砸中下方精密的接触网设备就可能引发故障,万一坠物击中出入库的列车,甚至可能酿成不可想象的安全事故!”这份刻入骨髓的谨慎,已内化为他们无需言说的职业本能。
15分钟过去,旧灯安全拆除,所有零件“毫粒归仓”。安装新灯时,张杰的双手沉稳如初,动作精准复刻着拆解的轨迹,于高温的方寸之地,演绎着安全责任的千钧分量。
电力工在22米高的灯桥上作业。
光之所向的陪伴
15时35分,作业临近尾声,阳光依旧炽烈地泼洒。
张杰摘下被汗雾濡湿的眼镜,镜框边缘在他古铜色的脸庞上烙下一道清晰的白痕。他用手背草草抹去额上的汗水。高空与暴晒,对他而言早已是日常工作的寻常底色。确保整个暑运期间,灯桥上86盏投光灯在每一次夜幕降临时都能全数点亮,驱散黑暗,是支撑他和工友们一次次奔赴高温“烤”验的深沉意义。
张杰的目光投向脚下辽阔如巨舰的动车所,声音里透着一份庄重:“古人巡夜打更报平安。而我们,就是这‘陆地航母’上守夜的‘掌灯人’。”
暮色温柔垂落,86盏灯如星辰般准时亮起,点亮了脚下的轨道。最后一趟列车如倦鸟归林,缓缓驶入巨大的“航母”泊位。当车厢灯光熄灭的瞬间,司机推闸离座,习惯性地循光仰首——灯桥之上,灼灼光华倾泻而下,不仅清晰照亮了每一寸归家的轨道,也在列车的玻璃窗上投映出温暖的光晕。
这光,是这些“掌灯人”指引列车平安归港的灯塔,亦是夜归旅人心中最熟悉、最无言也最安心的陪伴。(记者 李晖 通讯员 胡鹏 李响 文/摄)
上一篇:江阴港:悠悠古渡口 熠熠生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