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吹过,带来难得的清凉。在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北山村,村民林赛容拧开水龙头准备洗菜做饭,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不仅洗去了蔬菜上的泥土,更冲走了村民们多年来“喝水难”的记忆。“以前家里的水或苦或咸,取水也不方便。现在装上自来水,水质好了,水压也稳定,我们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林赛容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福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带来的真切变化。
近年来,福州市水利局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推进,通过城乡供水一体化、小型引调水、单村供水等工程项目的系统实施,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福州市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已达85.1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21%,8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受益人口达259.62万人。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北山村这样的村庄实现了从“喝水难”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跨越。
在福清市龙田镇后面村,村民孙阿姨拧开水龙头时发出感慨:“没想到我们这里也能和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福清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让孙阿姨和全村1200余人圆了几十年的“自来水梦”,折射出这一供水工程的深远意义。
据了解,福清市自古面临缺水困境,特别是龙高半岛地区由于水源不足,大多数村庄长期存在“喝水难”“喝水差”等问题。过去传统的供水模式存在明显弊端:由村“两委”申请、水务公司实施的建设流程,不仅每户需承担约3600元费用,而且施工过程中常因沟通观念问题而受阻,导致通水效率低下。
针对这一困局,福清市创新推出“统管自建”模式,实现了供水工程建设机制的突破性变革。“统管”体现在市级层面统一指挥,通过制定技术导则和实施细则,确保工程规范;“自建”则充分发挥镇村主体作用,由用水户分摊村内管网建设资金,调动乡贤和村民积极性。在“统管自建”模式推动下,福清市仅用8个月就完成一期一阶段工程,惠及龙高半岛6个镇152个村48万人;一期二阶段工程更缩短至7个月完工,创造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福清速度”。2024年1月,这一模式获评2023年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成为全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典范。
“让群众喝上好水,建设是基础,管理才是关键。”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福州各地积极探索农村供水长效管理机制。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已开工新建、改扩建规模化水厂30座,铺设供水管网8142.35公里。先行试点的闽清县、福清市规模化水厂覆盖人口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2024年,其他6个县(区)按序时进度持续推进建设工作,福清市、闽清县已完成建设并全面开展农村供水工程接管工作。
在闽清县下祝乡渡塘村,海拔高达900多米的特殊地理位置曾让村民饱受用水困扰。过去依赖老旧水厂供水,每逢雨季或旱季,水质浑浊或断水成为常态。2023年,渡塘村列入单村供水工程后,情况发生根本改变。新建水厂采用智慧型高效水处理系统,通过PLC自智能化控制实现无人值守,实时监控与远程操作,成功打造了“建设优良、管理高效、运行顺畅、百姓满意”的单村供水模式。村民林阿姨竖起大拇指:“我天天早上都烧开水,比矿泉水更好喝!”村民的满足是对这一工程最直接的肯定。
在单村水站建设过程中,福州各地涌现出诸多创新做法:供水站管理房设置挡鼠板,防止设施设备受损;将蓄水池检查井改为天窗式玻璃盖板,兼顾功能与美观。更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农村供水注入了新动能。闽清县智慧水务调度中心的农村供水数字化运行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全县24座单村水站的瞬时流量、出水浑浊度等关键指标,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
无论是福清市的“统管自建”模式,还是闽清县的智慧化管理,都彰显了运用改革思维破解难题的创新精神。当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改变的不仅是农民的生活品质,更是农村的发展面貌和农民的精神状态。(谭湘竹 苏欣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鲍捷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