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水汤汤,山河无恙。站在南屿水西林,锦溪滋养着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极目远眺,一座充满魅力的科技新城正以昂扬姿态书写着现代化发展新篇。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特殊的时间节点,回望脚下这片曾饱受战火的土地,总能唤起我们心中深沉的民族记忆,那段关于苦难、抗争与重生的历史,从未远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华北大地,全面侵华战争自此拉开序幕。战火迅速蔓延至东南沿海,1941年4月,日军分别从长乐营前、连江丹阳及乌龙江沿线进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最终不幸沦陷,南屿地区也随之陷入苦难深渊。
抗战期间,福州地区曾两度被日军占领。第一次自1941年4月21日起至同年9月3日,日军侵入福州城门、尚干、南屿、大湖等多地;第二次自1943年10月15日持续至1945年5月18日,日军再度进犯南屿、侯官、榕桥等地。日军在所到之处焚烧房屋、屠杀平民、抢夺财物、轰炸城镇、凌辱妇女,罪行累累。据记载,第一次沦陷期间,闽侯县难民数量高达4.5万人;第二次沦陷期间,难民亦达1.9万人。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园沦为废墟。
据史料记载,1941年6月,日军从锦溪侵入南屿,在水西林与柳厝强行登陆后,随即对南屿街展开血腥屠戮,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占据南屿制高点太平山,架起机枪将平民百姓当作活靶子肆意射击,林洪生、林海弟、陈缺手、段传承等23名无辜民众惨遭杀害,其中竟有3名孕妇,鲜血染红了街头巷陌。南屿百姓被迫扶老携幼,向五都方向仓皇逃难。此后,日军的暴行从未停歇:7月18日炮击双龙乡邦基书院,8月屯兵彭溪村后又炮轰双峰村、纵火烧房。
在第一次沦陷的五个月中,日军占据南屿的主要目的是清剿游击队。当时,我方地下党组织在永泰、南屿双峰、溪里及五都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日伪政府设于水西林,并在太平山脚太头鼻修筑炮台,每日下午三四点就朝五溪(五都)方向开炮,一开就是四五十发,多则达八十多发炮弹,百姓或死或伤,大量房屋、庄稼和牲畜被毁。日军还四处搜捕与游击队有关联的百姓,手段残忍至极。
▲中共福建省委电台旧址纪念馆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愤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工人、农民、学生以及工商界民主人士纷纷投身抗日斗争。《福建民国日报》早在1931年10月1日、5日就曾先后报道:“城区各学校组织抗日宣传队,也已分区出发,闽侯县第二中心小学亦组织宣传队绕南乡(今南屿),讲日本凶暴之真相及国人应有之猛省,使一般农民知所奋起。”1938年,在闽江工委领导下,南港区委会在南屿成立,并在南屿、侯官等地发展地下党员20多人,组建了三支“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武装,成为当地抗日斗争的重要力量。
1942年7月下旬,中共福建省委转移至永泰与闽侯交界的官烈村。省委特派陈亨源、黄国璋等人在南屿溪里建立抗日活动根据地,秘密组织群众游行并开展游击斗争,南港一带有志青年踊跃参加,抗日队伍不断壮大。
为保障溪里山抗日根据地与省市的联络畅通,陈亨源在南屿各村搭建起严密的接头、通讯、联络、接待、护送的联络网络。新桥弄的陈兰英、柳赛英负责住宿接头;官塘仙踪寺通讯联络点负责人是僧海济;弯口村接头点负责人郑伙才与圣钱嫂;蓬莱村接待上山下山带路留宿点负责人曾连忠;刘用顺、程阿蕃夫妇为过溪的接头带路负责人;张宝乐、水根父子为五都王庙水磨接头联络人;船户杨水才夫妇则承担水上运送任务。各联络点严守秘密、从未暴露,确保了省市领导与闽中抗日根据地同志在南屿的出入安全,秘密行动得以顺利开展,为抗日工作的推进筑牢了安全屏障。
▲中共福建省委电台旧址纪念馆展厅
1945年5月18日,随着抗日战局的扭转,日本侵略军最终撤出福州,南屿百姓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此后,1945年6月至1947年3月间,中共福建省委电台转移至溪里,继续在此开展地下革命工作。
这段镌刻着苦难与抗争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而福州人民乃至南屿民众在危难中展现的不屈精神、地下党员与抗日志士的无畏牺牲,则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