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当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接运烈士遗骸回国的运—20专机,在4架歼—20飞机伴飞护航下徐徐降落。此刻,在2000公里外的闽侯县青口镇,宏三村村民吴玉成静静地注视着手机屏幕,眼里泛起了泪光。
“看到今天的仪式,就想起了多年前大伯‘回家’的那一刻。”他轻声说道,目光不曾离开直播画面。
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连续迎接12批共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并成功为28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吴玉成的大伯吴雄奎烈士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保卫祖国,刚满17岁的吴雄奎积极参军,1951年6月15日,村里为入伍的年轻人举行了欢送大会。当时,村里那棵橄榄树已挂满果实,分别那天,吴雄奎与弟弟吴雄俤约定:弟弟要学会泡制橄榄酒,等哥哥回来时一起品尝。然而,弟弟却再也没等到哥哥归来。
1953年7月6日,抗美援朝夏季反击战役中,218团对281.2高地守敌展开反击。战斗中,吴雄奎肩负侦察任务,当他趁敌人炮火间隙穿越高地前的一片开阔地时,被敌人的照明弹发现。敌人随即开枪,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2岁。
“父亲常说,大伯参军时意气风发,说要去保家卫国。”采访中,吴玉成发来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的青年身着军装,目光坚定。他告诉记者,2020年,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伯父吴雄奎就在其中,随同回国的还有一枚刻有他名字的印章。
2021年,来自退役军人事务部的鉴定报告,让吴家人终于看到了希望。DNA信息比对成功,亲人吴雄奎找到了!消息确认的当天,吴家人特地聚在一起,拍摄了一张全家福。
“伯父身份的确认,得益于国家不懈的努力和现代DNA技术的应用。对我们家来说,这个消息等待了整整三代人。伯父牺牲时,我的父亲还未成年。奶奶去世前,也常常念叨他的名字。”吴玉成说,前些年,父亲每每在电视上看到有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都在寻找伯父的名字,“没想到伯父一走就是70年,我们也盼了70年”。
此后,吴雄奎烈士的遗骸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2022年清明前夕,47岁的吴玉成带着家乡的橄榄、榕树苗和茉莉花,从闽侯一路北上,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陵园祭拜。
这些特殊的祭品,也成为当地陵园讲解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当有党员、军人、学生等群体前来祭扫时,讲解员会讲述这份来自远方的心意,让大家深刻理解“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的深刻内涵。这一事迹,还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感动了无数人。
日前,沈阳烈士陵园再次收到吴玉成寄去的一份快递:一株象征坚韧的榕树苗。多年来,每逢重要节日,吴玉成都会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遥寄对伯父和其他英烈的深切思念。他希望将家乡的气息与祝福,送到长眠于北国的烈士身旁。
“我想让他们知道,家乡的亲人一直惦记着他们。”吴玉成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烈士家属们的共同心声。“国家的强大,是所有中国人的底气和骄傲,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志愿军烈士回到祖国怀抱。”(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