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友玲:40多年科研路书写鲎“传奇”》
丁友玲在科研的道路上跋涉了40多年,将自己的心血与精力都倾注于鲎的研究之中,书写出一段令人惊叹的“传奇”。40多年来,她风雨兼程,不惧科研中的重重困难。她深入研究鲎的生态习性、生理结构等各个方面。每一个数据的采集,每一次实验的开展,都凝聚着她的执着。她见证了鲎研究从起步到逐渐深入的历程,她的工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鲎这一古老生物的认知,也为鲎的保护以及相关生物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用40多年的坚守,成为鲎科研领域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
由丁友玲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细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智能自动化移液机器手”,即将全面投放市场。这款智能设备将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和精准度,推动内毒素检测领域从有门槛的人工检测向全自动智能操作的产业升级。
丁友玲是福州新北生化工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她20世纪7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留学日本后回国创业,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鲎试剂专家。
丁友玲介绍鲎的用途。
研制鲎试剂
填补国内空白
至今,丁友玲已与鲎打交道长达45年。她与鲎的缘分始于何处?据丁友玲回忆,1979年她从北大毕业后回到故乡福州,在福建省药检所从事药物研究。当时,卫生部将“研制鲎试剂”作为重点课题下达给省药检所,她承接了这一课题。从此,鲎血液研究成为她一生的工作重心。
鲎是海洋节肢动物,早在三亿多年前就已存在,被誉为海洋“活化石”。从美洲鲎或中华鲎的蓝色血液提取变形细胞溶解物制作鲎试剂,可用于检测药品的细菌内毒素。丁友玲举例说,就拿老百姓经常见到的临床输液来说,在药液进入人体前,需要先检测细菌内毒素,而鲎试剂就有这种检测功能。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研工作者发现鲎血液特性并研制出鲎制剂。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鲎制剂科研方面,日本的水平远超美国,站在国际前列。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仍是一片空白,药品的细菌内毒素检测只能依赖兔子等活体动物测试,准确性不高,临床上也时常出现热源反应。
在国外报道稀缺、国内文献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丁友玲和团队成员依靠自身探索,开展鲎制剂的科研工作。由于鲎夏季上岸产卵,研发工作只能在夏季进行。实验室条件艰苦,无空调调节温度,团队成员为确保无菌环境,全身包裹严实,每天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衣服常被汗水湿透。
历经三年艰辛攻关,1982年,团队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鲎制剂,获得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甲级奖。
1986年,为提高鲎试剂研制水平,丁友玲赴日本留学,在大阪大学微生物研究所和九州大学理学部生物学教室研修。她因成绩优异,被导师推荐为国际内毒素协会研究所研究员,还被日本一家著名的生物制剂公司聘为高级顾问。然而,她牵挂故乡,放弃在日本继续担任高级工程师的机会,毅然回国发展。
更新鲎试剂
保护鲎资源
1995年,为生产出具有国际水平的鲎试剂,丁友玲创办了福州新北生化工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闽侯县内一家高新技术医药企业。
在市、县相关部门支持下,新北生化公司不断推进鲎试剂的更新与升级。该公司在全国首创终点显色法,将检测时间从原来的3小时以上缩短到1小时以内。新冠疫情期间,该公司推出的新冠疫苗专用鲎试剂,被国内一半以上的新冠疫苗用于出厂前的内毒素检测。
2014年以来,新北生化公司连续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丁友玲也陆续获得福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北京大学教育贡献奖等多项个人荣誉。
丁友玲介绍,提取鲎血采用的是限量抽血的方式,但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鲎死亡。因此,保护鲎资源也需未雨绸缪。2022年,通过福州市推出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新北生化公司开始与欧阳松应科研团队合作。双方合作的课题就是重组C因子鲎试剂,以达到“无需抽取新鲜鲎血,就能制造鲎试剂”的目标。
经过一年的研究,双方合作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接下来,课题组将进行重组C因子鲎试剂的中试生产研究,待成果稳定后将开始量产。(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
下一篇:出圈!被福清这座小岛惊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