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愁安个“家”
——闽侯徐家村乡土博物馆激活乡土文化带热乡村人气
徐道旺展示乡土博物馆内的藏品。(闽侯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猜猜这个是做什么用的?这叫鳗钓,是当时村民钓鳗鱼的工具。”上周末,在闽侯荆溪镇徐家村乡土博物馆,馆长徐道旺为前来参观的学生们介绍过去乡村的生产、生活工具。在这里,遥远的乡愁透过博物馆的老物件找到了可知可感的“家”。
徐家村乡土博物馆的诞生,离不开徐道旺的倾力付出。从在职干部到徐家村乡土博物馆的总策划、义务讲解员,他的身份几经变化,但始终活跃在文化传承一线,成为当地乡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长久以来,年轻一代对乡土文化存在认知断层,这激发了徐道旺创办乡土博物馆的强烈愿望。“年轻人对过去知道得太少,我得把故事抢在大家遗忘前讲出来。”徐道旺说,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一个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自筹自建的徐家村乡土博物馆正式启动筹建工作。
“当时,我们的提议一呼百应,短短几个月,村‘两委’就收到村民、乡贤和从徐家村走出去的海外华侨捐赠的近千件展品和30多万元捐款。”回忆起当时乡里人齐心协力帮助家乡建乡土博物馆的场景,徐道旺至今仍感欣慰。
在他看来,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文物的场所,更是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平台。带着这样的使命,徐道旺组建了文物保护小组,带领成员走家串户,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农耕用具、宗祠文物等老物件。在收集过程中,他不仅注重实物的收集,更重视文化的提炼和传承。
2023年2月,在徐道旺的努力下,徐家村乡土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1100平方米,活化利用了一座始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建筑。
馆内展览分为族裔贤俊、文物古迹、兴学育才等8个篇章,共计49个版面,馆中还重点展示了徐家村的六大文化:耕读文化、儒商文化、宗祠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和饮食文化。通过实物展示增强观众体验,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徐家村的历史文化传承。每当有游客来访,徐道旺都会将走访中了解到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最火爆时,这里的日客流量一度超过500人。
如何让乡村博物馆摆脱“建成就闲置”的困境?徐道旺给出了清晰路径。“乡土博物馆不应是文化孤岛,而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作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这座乡村博物馆正以研学、讲座、培训等多元创新的形式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
“博物馆如果只办展览,生命力是有限的。”为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乡土博物馆不断开展创新实践,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组织开设了“荆山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群众和学生授课;与多所院校建立共建关系,成为书法、美术、摄影、武术等文化艺术的培训示范点;在寒暑假期间,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此外,作为荆溪镇徐家村乡土博物馆“五老”关爱工作室带头人和离退休干部党员党建工作室主任,徐道旺通过这两个平台进一步服务社会,关爱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用实际行动诠释“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真谛。
如今,小小的乡土博物馆已经成为徐家村的一个“地标”,每逢节假日,都能吸引很多周边的游客前来参观。乡土博物馆还和进驻徐家村拍摄短剧的企业——福建凤舞九天文化有限公司形成互动。“我们为他们提供一些老物件做拍摄短剧的道具,也希望通过短剧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徐家村乡土文化和侯官文化。”徐道旺说。
对于乡土博物馆的未来,徐道旺有着更长远的目标,“未来,我想让博物馆成为学生的古厝文化和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百姓的文化和科普大课堂,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阵地,青少年的课外实践乐园”。(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程恩慧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