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万元消费卡冲抵20万元广告费背后的风险》
在商业往来中,出现了用32万元消费卡冲抵20万元广告费这种看似简单的交易模式。从表面看,似乎是一种双方协商的债务处理方式。然而,法官指出其中存在诸多风险点。首先,消费卡本身可能存在使用限制,例如特定消费范围、有效期等,这可能影响其实际价值的兑现。其次,在财务账目处理上,这种冲抵方式可能不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容易引发财务混乱和税务风险。再者,若消费卡来源存在问题,如涉及非法获取或者欺诈等情况,那么接受冲抵的一方可能会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当中。
近日,福州市鼓楼法院调解一起企业间用消费卡抵债引发的合同纠纷,为类似商业交易提供了重要法律指引。
案件涉及餐饮公司与广告公司的合作。双方约定,餐饮公司以自家门店32万元面值的消费卡,抵偿广告公司半年内价值20万元的广告服务费用。合同详述了违约责任等条款。
此后在履约过程中,广告公司擅自折价出售部分消费卡,导致餐饮公司暂停使用消费卡,进而引发一批购卡人要求退款。广告公司遂将餐饮公司告上法庭,要求恢复使用消费卡。
经办法官深入调查了消费卡的消费记录及合同磋商过程,并多次组织双方企业进行调解。最终,在法院的积极努力下,双方企业达成调解协议:广告公司负责回收剩余未消费的消费卡,餐饮公司向广告公司支付3万元违约金作为赔偿。
对于此案,法官指出,消费卡抵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可能带来诸多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
那么,企业在采用此类商业交易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法官提醒,对消费卡提供方来说,应事先明确是否允许接收方对外转售消费卡。若不允许转售,一定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若允许转售,则应进一步明确是否设置使用限制,如使用范围、种类、时间等。此外,消费卡提供方还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接待能力,做好规划和应对,避免扎堆消费无法兑付,影响企业商誉和正常运营秩序。
对消费卡接收方来说,应与提供方明确消费卡是否有使用限制,若对外转售消费卡,应事先告知提供方并进行书面确认。书面确认时,应合理设置违约条款,如提供方违约时原合同价款要如何计算和支付。此外,接收方还要做好消费卡交接及后续使用、转售的台账管理。(记者 林春长 通讯员 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