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算法斗智斗勇,普通人能赢吗》
在当今数字时代,算法无处不在。媒体面临着与算法的复杂博弈。算法掌控着信息的推荐、流量的分配。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处于弱势。算法依据复杂的逻辑推送内容,可能将人困于信息茧房。然而,普通人并非毫无胜算。当媒体积极揭示算法背后的逻辑,引导大众提升算法素养时,普通人便能逐渐洞悉其中奥秘。他们可以主动探索多元信息源,不被算法单一导向左右。只要保持独立思考,积极抗争算法的局限性,普通人在这场与算法的较量中,也能争得一席之地。
在看休假出行机票的我,意外发现了社交平台上的一种神秘仪式。
不少讨论机票价格、购买方式的平台帖子下,全是一样的留言:“机票太贵了不去了,东航南航国航华夏亏我这么信任你……”,如此反复,甚至过万评论全是相似内容。
再一看,有人解释,“大数据杀熟太讨厌了,我们在反向调教算法,让它以为我们是价格敏感人群,把平台机票价格调回去”。甚至有网友晒出成功经验,如此操作几次后,机票还真捡到漏了 。
都说算法会猜心,隐秘的监视无处不在,如今形势逆转,人也开始猜算法的心思,你跟踪我的发言评论,我就发点虚假信息,让你猜错我的用户画像,这倒有几分新鲜。
某种程度上,人和算法的关系,像是踏入了个新阶段。
互联网平台算法刚诞生那几年,人人都还觉得大数据、用户画像等等用词是个新概念,对算法跟踪、信息茧房等等影响,也似懂非懂,感知并不明确,顶多感受到首页推荐的魔力,陷入平台精心炮制的信息流,沉醉不知归路。
而如今,“调教平台算法”的行为已经不少见,看到不喜欢的内容一定要点不感兴趣,看到爱看的信息要评论一句“大数据下次记得推给我”。更有心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各平台信息的联动,打算让大数据帮忙调整价格、存货等动态商业信息,主打一个你用我,我也用你。
熟能生巧这个道理,真是百试不爽。这种“微小的抵抗”,又怎么不是人面对无孔不入的平台算法时,为了避免自己困在系统规则里,所调用出的生活智慧呢?
近年来,对平台监听、杀熟等行为的质疑不在少数,问题是,即使知道情况如此,普通人又能如何?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也是实打实的,要普通人以身作则割舍掉好处和便利,同样很难。这种情况下,人想用点小聪明,让算法更“有利于我”,耍点和平台斗智斗勇的现实生存智慧,也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种反抗的无力:越是多次提及某产品,反而价格上涨得更快,算法似乎并不在意这种提及是正面还是负面。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吊诡的情况,你以为自己在调教算法,其实是算法在利用你的“投喂”变得更聪明,这多少有点被算法卖了还在帮人数钱的尴尬。
其实,大数据杀熟并不新鲜,真要往上倒,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的“差异化营销”概念,只不过,今天数据流越来越发达,让这种营销变了味,从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沦为了实质上的价格歧视和欺诈。
说来说去,之所以屡禁不止,还是利益两个字。早在十年前,美国布兰戴斯大学一项研究就发现,如果将用户行为数据用于个性化定价,利润会增加12.2%。互联网一路高歌猛进,数据量越大,砍下的刀越精准,利润增量就越高。
问题在于,这套严密的数据体系,对个人用户来说,几乎是无法撼动的。一方面,没有哪家平台会主动承认杀熟情况的存在,不仅对算法规则讳莫如深,还会用越来越“聪明”的价格机制和优惠券等各种手段,让价格歧视变得更加隐蔽。
而对消费者来说,数据都在平台那,算法也都是平台说了算,要证明自己“被杀熟”,简直比登天还难(你一定有过怀疑自己手机被监听但就是找不到证据的经历),就算能证明,比起日常单笔消费差价,维权和诉讼成本也显得过大了,毕竟,一单杀熟损失不过几十几百元,但请律师打场官司,成本可能要高出几十倍。
平台对用户了如指掌,用户对平台一无所知,面对这种极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个人能做的实在有限。
这种情况下,政府适时的介入和监管,实际上是一种调节和平衡。就在昨天,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一则通知,开展治理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的专项行动,其中一条,就是要严禁利用算法进行大数据杀熟。
具体来说,不仅要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还要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目的就是防止各种变相的杀熟行为。
算法本身是中性的工具,是服务于人,还是算计于人,说到底,还是看用它的那只手。